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新思路是什么?(2)

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新思路是什么?(2)

二、关于价格调控和数量调控

在中国,一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价格”调控手段优于“数量”调控手段。大家都认为,价格调控手段是市场化的、是先进的;而数量调控手段是非市场化的、是落后的,因而是需要改革的。我认为,这误读了价格和数量的关系,误读了市场调控和非市场调控的关系。我们必须清楚:在市场经济的正常状态下,量、价反向变化,是一种常态。举例来说,在市场经济国家中,若要将利率水平向下调整,其具体的路径,就是由货币当局在市场上不断购买有价证券(通常是无风险的国债),并通过这个渠道增加市场上的货币和信用供给。在需求不变的条件下,供给增加必然引起价格(利率)下降,如此反复施为,市场利率将逐渐被“逼”到“理想”的政策水平,当局的市场购买行动便可停止,一项利率调整的政策便告完成。应当说,在我们这里,量价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因此,利率手段的运用,在多数情况下并不伴随量的变化。这样,我们的政策利率的变化,并没有造成资金供求关系的相应变化,因而那些不受管制的市场中的利率走势就可能与政策利率不一致,于是会进一步产生套利行为,进而弱化价格调控的效力。揭示市场经济中量、价调控的具体实施过程,我们便可知晓,无论是数量调控还是价格调控,都有市场化和非市场化之分。也就是说,利率手段固然可以被市场化使用,但也是可能被高度行政化使用的。在历史上,我国曾规定过百多种利率,生产红领巾适用一种利率,生产小学生作业本适用另一种利率,如此等等。你要说这种利率调控是市场化调控,那显然是不顾事实的。反观当下,我国的利率手段在很多情况下仍然被行政化、非市场化使用着。在我们这里,要调整利率,一般只是“宣布”一下,并不顾及与此对应的数量关系的变化。没有数量变化相配合的价格调控,本质上只是一种再分配手段,而且,其价格调控的效力,当然也就大大下降了。

当然,我们也看到,在本轮危机中,价、量的调控手段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分离使用,但那是在非常极端情况下发生的事。美国这次采取“量宽”,同时保持利率水平在零上不变,那是因为经济中已经出现了信用危机。在现实中,发生了货币供应很多,但是不能够有效转变为信用的情况。换言之,货币、信用、金融等等我们惯常混淆使用的概念,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由于通过正常的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地使货币变成信用,货币当局只好实施量宽,即直接向市场放钱,籍此增加社会信用。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