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与思考】
话说到此,是不是咱们该为琅琊山景区点赞呢?我当然没有这个意思。相反,在我看来,此举可谓近些年各地劣质“文化营销”的延续。而与琅琊山景区这次改名类似的“文化营销”败笔,是2010年好莱坞大片《阿凡达》热映时,张家界把景区内著名的“南天一柱”改名为“哈利路亚山”,把黄龙洞生态音乐厅改名为“哈利路亚大厅”。现在仅仅过去了5年,随着《阿凡达》热潮褪去,“哈利路亚山”的名字依旧。“哈利路亚山”再也不具备旅游号召力,却为我们剩下一个沦为不伦不类的符号,徒留笑柄。
说起来,滁州琅琊山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醉翁亭记》开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写的便是琅琊山的风景。而在琅琊山留下诗文与足迹的,除了欧阳修,“画圣”吴道子、苏轼、王安石、辛弃疾……哪一位都是盛名流传千古的不朽人物。只可惜,无论是醉翁亭,还是由苏轼书写、镌刻着《醉翁亭记》全文的“欧文苏字碑”,都曾在三四十年前,被砸得面目全非,以致半数文字缺横少竖,读不成句。
琅琊山景区“改名”一事透露出来的,除了地方政府在经济利益面前的功利和短视,更反映了,在此急功近利心态下,对我们历史文化遗产的毫无敬畏。三四十年前,我们不知敬畏,三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不知敬畏,如何不让人心寒?曾读过一篇中国人的游记,说在罗马老城,最触动人心的,不是对古罗马广场、古罗马露天竞技场等大型废墟的保护,而是对各种随处可见、不知名不起眼的遗迹甚至几块残石、一尊雕塑的保护。倾塌的城墙,残破的宫殿,斑驳脱榫的石梁,缺手少臂的雕像,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的建筑。为了保护废墟,今天的罗马人甚至还立下几个不得更改的原则,即对古罗马的建筑采取“不翻建,不栽花,不种草”的原则。
历史是让人产生联想的,文化是让人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既无创新,又无底蕴的“琅琊阁”,借一部热播剧的势头能走多远?值得怀疑。不难想象,《琅琊榜》的热度至多再持续一年半载,之后也就归于沉寂了;而为《琅琊榜》改名的“琅琊阁”,即便能在短期内吸引一些游客,很快也会随着“改名红利”透支而迅速“贬值”。说到底,在商业利益冲动下“打劫”历史文化,吸引眼球的短期借势炒作,最终毕竟难以形成地方旅游品牌发展的核心动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