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未来五年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保障体系,按照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原则,建立健全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为主要内容的城乡救助体系。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
1、最低生活保障
进一步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建立健全低保标准的科学增长机制,切实提高低保对象补助水平,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长期公示制度。全面贯彻落实《**省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及认定办法》,进一步发挥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作用,提高核对准确性和规范性。进一步做好低保对象优待工作,提高低保对象服务质量。加强动态管理,进一步规范低保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2、农村五保供养
建立健全农村五保供养标准科学调整机制,确保农村五保供养水平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分散供养与集中供养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农村敬老院规范化建设,逐步完善农村敬老院设施设备建设和消防安全管理。进一步理顺农村敬老院管理体制,逐步提高农村敬老院工作人员服务管理水平和工资待遇。
3、医疗救助
全面落实《**区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办法》,建立健全多层次医疗救助制度。全面资助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参加居民医疗保险。进一步完善门诊医疗救助,提高门诊医疗救助及时性和准确性。全面实现困难群众住院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服务,科学调整住院医疗救助补助水平,进一步提高住院医疗救助的便利性、及时性。
4、临时救助
全面贯彻落实《**市临时救助实施办法(暂行)》,尽快出台区临时救助办法,切实发挥临时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使临时救助受益群体扩大到包括本地户籍居民和持有本地居住证的外地户籍居民。进一步加强临时救助资金筹集,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和必要时及时追加。进一步规范临时救助申请审核审批和公示程序,确保临时救助规范运行。
5、自然灾害救助
继续健全防灾减灾体系,配备并管理好救灾物资,继续创建全国防灾减灾综合示范社区,按照上级部门及区委区政府要求为农村居民购买好公众责任保险。
(二)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
1、深化社会组织登记制度改革。在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减轻负担、提高效率等方面加大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力度。一是修订社会组织办事指南及业务手册。二是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推广“一居多会”和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经验,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2、落实三大扶持政策,促进社会组织特别是行业协会的发展。一是建立政府职能转移和购买服务制度;二是落实**区社会组织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扶持行业协会;三是落实免税资格等有关优**政策。
3、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建设。一是建立健全社会组织退出机制。对长期不能正常开展活动的社会组织实行有序退出。二是推进政社分离。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在人员、办公场所、利益、资产、业务5个方面与社会组织彻底分离。
4、建立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制。第一,增强社会组织独立性,采取 “新增严控”和“存量渐减”措施,实现行政权力有序退出。第二,规范组织内部制度。规范社会团体内部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行为等。第三,建立等级评估机制。第四,加强行政执法力度。取缔非法社会组织,对违规的社会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第五,建立综合监管机制。明确监督管理职责,建立综合监管平台,形成公安、民政、司法、财政、审计、税务、物价、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和银行齐抓共管的联合监督机制。第六,建立综合监管平台。建立由登记管理部门、业务主管(指导)单位以及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和社会组织法人数据库信息共享系统,形成协同监督、齐抓共管的责任机制。
5、制定发展规划,严格按照“五无、四自”的要求引导行业协会健康有序发展。即自愿发起、自选会长、自筹经费、自聘人员、自主会务和无行政级别、无行政事业编制、无行政业务主管部门、无现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兼职。
6、加强规范管理,提升行业协会自我管理能力。试行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推动行业协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六个机制”,即规范动作机制、诚信执业机制、信息公开机制、公平竞争机制、奖励惩戒机制、自律保障机制,推动行业协会诚信自律;建立优胜劣汰机制,推动行会做大做强,使之不断提高“免疫力”。
(三)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
1、深化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一要明确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的职责,重新定位社区工作站性质,要在深化社区“三位联动”、“三位一体”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使社区居委会回归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自治、服务、协管和监督功能,建立健全隶属社区居委会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计划生育、群众文化等各类专业委员会,理顺街道、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工作站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居住小区基本成立业主委员会,进一步规范物业服务机构的行为,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二要全面建设街道政务服务中心,构建集审批、咨询、服务于一体的政务服务平台,与社区工作站共同构成社区广义综合服务平台,推行政务服务扁平化改革,统筹社区服务资源,努力实现街道、社区资源共享,为居民提供“一条龙”服务,提高工作效率。
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整合街道社区服务资源。一是积极推动社区办公用房和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争取市政府的支持,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新建住宅小区(楼)和旧城改造项目,按照一定的比例提供社区室内办公、服务和室外活动场所。二是制订社区办公及服务活动设施建设标准,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六个一”工程建设,到2017年所有城市社区完成“六个一”建设。三是规范社区办公服务用房,按《**区社区规范化建设形象设计图汇编》的标准进行装修、设置,科学合理设计使用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提倡“一室多用”,力争实现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用房最大化;四是改善社区居委会信息技术装备条件,积极推进管理服务工作电子化,建设管理规范、内容丰富的社区综合信息网,为居民提供社区政务服务、居民互动、生活资讯、电子商务等信息。
3、创新社区工作机制,提升社会服务效率。一是实施社区网格化精细管理,城市社区每300户左右的常驻居民划分为一个网格并编列序号,每个网格由一名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担任网格专员,负责该网格的管理与服务工作;二是在全区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入户走访制度,克服社区工作机关化倾向,了解居民的所思所想所求,听取意见和建议,帮助解决困难;三是设立社区社会工作室,开发社工岗位,建立由社区居委会、工作站具有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组成“社工+义工”的社会工作队伍,运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开展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四是推动区、镇(街道)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员参与居住地的社区建设,根据社区党组织的安排,在楼院居民自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五是深化实施社区约请市、区部门社区现场办公制度,形成解决问题“直通快办”工作机制,更好地为居民排忧解难;六是在社区居委会下设社区志愿者服务站,统筹志愿者资源,安排志愿者组织及其志愿者开展社区公益性志愿活动,为弱势群体以及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志愿服务;七是改革社区工作经费、薪酬资金筹集、管理机制,社区工作经费实行区、镇(街道)按比例承担,区级统筹(含市级定额补贴的社区工作经费),专款专用的筹集管理机制。
【公文写作栏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