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新发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新发展(2)

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而是一种开放的、发展的理论;开放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它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遗产,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真理。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和不断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研究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诸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为了保持蓬勃发展的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面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深入研究“时代性课题”,实现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国进入治理国家的新阶段。“四个全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和施政纲领,不仅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而且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不断深化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理解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我们不难看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和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实践和新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为前提;只有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才能正确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现实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以,具体而言,必须从“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理解“四个全面”。

从“总依据”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提出的时代性根据,就是缘于当代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是,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诉诸战略举措,即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否则,偏离了这个中国最大的实际,它根本无法实现,不具任何价值和现实的意义。

从“总布局”看,“四个全面”是“五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化。虽然在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逐步深化,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继提出,而且日益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为了落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必须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从“总任务”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四个全面”的战略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此,“四个全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阶段性任务,是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有实现了“四个全面”的战略目标,才能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实践和新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且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