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哲学视域看现代性问题

从政治哲学视域看现代性问题

现代性虽然是一个歧义丛生的概念,但从历史时段上来看,其基本意义在于对近代以来的历史转型及社会机理进行概括、描述和规范。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历史转型中,由于商品经济的形成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现代性与商品经济具有对应和同构的关系,即正是由于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才有了现代性问题。不过,进而论之,近代以来,经济层面的问题往往又是具有政治性的,因为在商品经济及以之为基础的市民社会中,恰恰蕴含着近代以来最深刻的政治哲学问题,即权利、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问题。就此而言,现代性所指涉的根本内容之一,即是由经济问题所催生出来的政治哲学问题,所以要根本性地理解和把握现代性概念,政治哲学视域是不可或缺的。在此意义上,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说,谈论现代性问题,尤其应当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政治哲学领域,关注市场化转型所折射出来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诸种问题,亦即在现代性的框架下,这些政治哲学问题是当前最需要予以考量的内容之一。

我们要追问的是,要达到上述理论目标,马克思主义能够起到何种作用?换言之,马克思主义能否为我们发展一种观照人性尊严、平等权利的公正理论提供思想资源?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如果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提供这种思想资源,则很容易将研究视野转向西方,简单地依托于西方政治哲学的话语和范式去构建现代性理论,并由此回应和回答中国的现实问题,这实际上不可避免地要滑向西方中心主义。以笔者之见,在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中,恰恰蕴藏着一种为权利自由、民主法治提供论证和为现代性作辩护的思想和理论资源。这展现在马克思对市民社会和人类社会、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之辩证关系的阐释和说明当中。

众所周知,以政治哲学问题为内容的现代性,是随着市民社会的形成和政治解放的完成而展开的,直观地看,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文献中,依据人类社会批判了市民社会,以人类解放范畴取代了政治解放范畴,这似乎表明,马克思对近代以来以权利、公正为价值基点的现代性采取了一种彻底的批判态度,因而难以为我们在当代中国语境中构建现代性理论提供实质性的启发和思想资源。但实际上,马克思的人类解放和人类社会概念并没有完全消解政治解放和市民社会概念,相反,前者恰恰是在后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如果脱离了后者,对前者的理解将会变得残缺不全。这就意味着,在政治解放和市民社会位阶上,人类解放和人类社会概念不仅没有将权利、自由等凸显出来的价值原则驱逐在外,相反这些价值原则构成了其最基本、最坚实的内容之一。这充分表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开展路向之一,在于承接洛克以来的政治哲学脉络,以劳动和所有权的关系为支点,讨论现代人的生存状况。在这一路向上,以马克思之见,每个现代人都应该享有基本的生存权、劳动权、所有权,而人类解放这个具有理想性的目标,也应当建立在这些权利之实现的基础之上,否则只能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东西。这样来看,在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实际包含着近代以来现代性理论中的那些最基本命题和价值原则,甚至可以认为,马克思政治哲学就代表了一种可与西方政治哲学直接对话的现代性理论。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