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拓展新兴媒体传播阵地,深入推进融合发展,创新全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
互联网的普及是新世纪以来国际传播领域最重要的变革。国际电信联盟2015年5月发布的全球互联网使用情况报告显示,到2015年底,全球网民数量将达到32亿,而在2000年,这一数字仅为2.5亿。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人都有麦克风,大大降低了传播门槛,改变了传统国际传播中少数强势媒体垄断话语权的局面,为各国开展对外传播提供了相对平等的竞争平台。外宣媒体应当抓住这个难得机遇,着力拓展新兴媒体舆论阵地,抢占未来国际传播制高点。
一要创新内容生产。新兴媒体传播呈现移动化、碎片化、个性化特征,更偏好微传播、轻应用的内容。从产品形态看,全媒体建设成为国际传播的主流发展方向,特别是随着宽带网络的普及,以视频、图片、动漫为代表的影像传播前景广阔。据美国思科公司预计,到2018年,视频流量将占全美网络流量的84%。这要求外宣媒体转换报道理念,生产更多的轻量化、可视化产品,更好地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访美期间,新华社制作“透视中国”三集英语视频短片,在网络和新媒体上总浏览量超过4500万次,路透社、德国之声等专门播发报道给予正面评价,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要拓展传播渠道。渠道建设是新兴媒体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要处理好“造船出海”和“借船出海”的关系。近年来,我外宣媒体建立了一批自主掌控的传播终端,但是,海外受众获取新闻一般还是以本国媒体为主。据调查,美国民众了解中国信息的主要渠道中,美国媒体占84%,通过中国大陆传媒了解的占7%。这启示我们,借助海外成熟的传播平台加强对外宣传,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华社从2015年3月起,加强在推特、脸谱、优兔等国际知名社交媒体上的新闻报道工作,开设统一官方账号,截至10月,总粉丝量已超过600万。此外还向区域性重要社交媒体拓展,已开设法、西、俄、阿、葡、日、缅、越、泰等15个语种的30多个账号。
三要优化组织模式。传统媒体由于相对较细的分工,形成了彼此分隔的组织架构和生产流程,而全媒体传播融合各种报道形态,客观上要求各类资源的统筹使用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管理。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传播形态的变革,必须以融合发展理念来改造采编机制流程,建立统一指挥调度的全媒体采编平台,推动人力、信息资源的深度整合,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2015年3月,新华社成立海外社交媒体运行指挥中心,从总社9个部门和7个驻外总分社抽调137名业务骨干组成项目团队,采取由运行指挥中心统一策划部署、采编人员分别在本部门编辑加工、通过统一出口播发的做法,很好地实现了资源整合和报道融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