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生命力的理论武装必须切实联系各民族的实际,利用好民族文化这一载体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只有深入研究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民族文化有机融合,才能让科学理论为各民族群众所掌握,转变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卓有成效的理论武装必须与各个不同区域的实际相结合,接区域发展实际之地气。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程度不一,东、中、西部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城乡发展差异大,各自发展困境、诉求和发展目标也有很大的区别。科学理论武装就必须深入解剖现实,直面不同区域的情况、特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念和科学方法指导实践,不断破解区域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才能体现和发挥理论魅力,才能成就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独具感染力的理论武装还必须深入研究社会中不同人群的特点,在不同的语境中用不同的语言体系传播科学理论。理论武装只有联系不同群体所关心的问题,使用他们习惯的语言,解决他们的所疑所困所惑,才能产生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推进理论运用和理论武装是理论工作者的时代责任
永葆马克思主义理论青春的奥秘在于“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理论工作者担负的历史责任,一方面,是要进行不间断的理论创新。要基于宏大的时代场域,紧密结合时代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紧密结合广大人民群众的丰富多彩的实践,不断地进行理论体系、理论观点、理论方法的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
另一方面,是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根植生活,“到群众中去,到工厂去,到农村去”,真正体悟群众所思所盼,掌握群众话语体系,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善于使用通俗化的道理、生活化的语言,直面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科学解答。用人民群众听得懂、喜欢听、听得进的语言,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普及党和国家重大决策和路线方针政策,实现更接地气的理论武装。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殊路径研究”(15BKS01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