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举措:
坚持正确义利观,真金白银落实承诺
中国作为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主动承担相应责任,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参与国际对话,努力推动全球气候谈判。习近平在30日的讲话中,再次重申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将采取的“中国举措”。
习近平提出,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多年来,中国政府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诺,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为加大支持力度,中国在今年9月宣布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中国将于明年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继续推进清洁能源、防灾减灾、生态保护、气候适应型农业、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并帮助他们提高融资能力。
苏伟分析认为,今年的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备受瞩目,被称为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里程碑。包括中国在内的160多个缔约方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国家自主贡献。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发挥积极建设性作用,积极落实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与各方一道携手努力,积极建设性推动谈判进程,确保巴黎会议如期达成协议成果,为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做出贡献。
中国经验:
“五大理念”引领中国持续发展
习近平在讲话中还指出,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当前国际社会正在积极推动达成新的气候治理制度。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从中国的实践来看,科技创新在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际社会探索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