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3)

走好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3)

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几点建议

选择符合中国国情或区情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美国与以色列现代农业发展的做法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启示,但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的时代背景、资源禀赋、经济社会结构、体制环境、经营方式均与二者不同,简单复制二者的农业发展模式,非但难以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反而有可能会产生诸多新问题。我们需因地制宜、灵活选择,在能实行规模化经营的北方平原地区,可以通过有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来集中土地,推行机械化生产,实现规模经营;而地形较复杂的南方地区则可以采取集约经营的方式,充分发挥当地劳动力资源优势,在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和加快农民技能培训上下工夫,走劳动技术密集型的集约农业道路。总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顺应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促进农民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农民和农村的现代化,而不仅是正进行中的“中国城镇化”。中国农村的最终出路也在于就地现代化,农民就地得到教育、培训和就业,不仅能够让农民在当地安居乐业,减少大规模人口的盲目流动,而且能够有效化解当前城市教育、医疗、住房资源短缺等社会难题。因此,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基本的水、电、网络等现代化生活保障,让广大农村享受改革发展红利的同时,缩小城乡间生活水平与生活方式的差距。特别是文化教育现代化方面可以先行先试,让城市的文化教育资源以同等的服务标准延伸到农村,着力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设施设备、师资力量、教师待遇等。同时加强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建设,让农村孩子也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拓宽知识视野。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只有通过教育培养出新一代高素质有文化的新农民,才能真正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依靠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现代化。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必须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大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步伐,改革目前农业科研与推广相脱节的体制和机制,使农科教紧密结合;打破目前以论文为核心的农业科技评价导向,引导科研人员实施选题来源于生产、成果服务于生产,制定以科研质量、创新能力和成果应用为导向的评价标准;按照工作岗位要求,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及其转化率、项目管理水平、服务农业的实际成效、农民满意程度等多角度评价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同时加大农业生物技术、互联网技术、食品生物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成果转化,走依靠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耕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高度重视国家政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目前国家对农业支持政策的效能有待提高。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三项补贴政策(以下简称农业“三项补贴”)。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对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的作用大大降低。在多数地方,农业“三项补贴”已经演变成为农民的收入补贴,一些农民即使不种粮或者不种地也能得到补贴。而真正从事粮食生产的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不仅要交自己承包耕地的费用还很难得到政府的补贴支持。建议今后政府集中财力物力,在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积极引导并大力支持,为农业的现代化打下更为有利的基础。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01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6.07亿吨,连续第十一年实现增产。但在“十一连增”的背后,却是农业土壤与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的窘况。据统计,中国拥有地球上7%的耕地,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却是全球总用量的35%。目前在全球高氮化肥用量国家中,我国是唯一的“增肥低增产”类型。单纯地追求农业高产连增会导致耕地质量下降、高化肥用量和环境污染加剧,这无疑是“杀鸡取卵”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无法保障民族永久性粮食安全。中国农业现代化一定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要用科技手段解决重金属污染、白色污染、畜牧污染、秸秆还田等问题,改善农村生态坏境,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农村生态系统。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就是,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使我国有限的耕地始终具有充分满足人们对食物需求的生产潜力。因此,根据市场的变化与需求灵活安排调整农业生产,甚至在适当的年份(如国际粮食低价时)通过加大粮食进口量解决国内粮食需求,以便实现土地轮休,从而积蓄更大的生产潜力,有效保障土地生产的可持续性。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