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让少数民族兄弟“脱盲”又“脱贫”

科技让少数民族兄弟“脱盲”又“脱贫”

3月24日,新疆维吾尔族的买吐孙•牙森复明正好100天。接受最新的人工角膜移植手术后,他终于告别了30年的黑暗世界。这次疫情期间,买吐孙不能按期复诊,为他作手术的史伟云医生很是担心,于是和他建立了微信远程随诊,及时指导他的用药,使他一直保持术后最佳视力,没有任何并发症发生。

科技让少数民族兄弟“脱盲”又“脱贫”

见过买吐孙的人,都感叹“脱盲”就能“脱贫”,仅仅三个多月,买吐孙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一扫原来的沉默和忧伤,36岁的他兴奋得像个孩子,不停向人描述他看到的家乡变化,开心地聊着家里的孩子,热烈地谈着家中的牛羊和新一年的打算,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希望,要用自己的双手带领全家走向脱贫致富的新生活。

  30年后重见光明

光明的记忆是童年的记忆。买吐孙6岁时双眼得了角膜炎,视力下降到0.02以下。突如其来的失明,让他不仅看不见五彩缤纷的世界,人生也陷入黑暗谷底。30年与黑暗为伴,他无法上学,很多日常活动都得由家人协助;因为不断为他花钱治眼睛,他的家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也因此致贫。

这些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买吐孙娶妻生子,并先后两次在新疆乌鲁木齐的医院接受右眼常规角膜移植手术,但均因术后免疫排异反应而失败。一次次在期待和失望中徘徊,再加上多年失明的痛苦,他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周围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忧伤。

幸运的是,乌鲁木齐眼科医院的医生热孜万主任没有放弃,求助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眼学科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山东省眼科医院院长史伟云教授。史伟云考虑买吐孙角膜盲的特殊病情,建议尝试半年前才刚研发成功的领扣型人工角膜移植。

科技让少数民族兄弟“脱盲”又“脱贫”

2019年12月17日,买吐孙在当地政府资助下由村扶贫工作队干部麦麦提艾力•阿塔伍拉陪同,从乌鲁木齐飞往济南。

18日一早,史伟云团队为买吐孙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决定首先为他的左眼实施领扣型人工角膜移植手术。

19日,关键的一天,手术日。虽然买吐孙的左眼角膜条件差,比常规角膜移植更复杂,但手术异常顺利,只用了半个多小时。如果把眼睛比作照相机的话,那么角膜移植就相当于给相机换镜头,对于已做过15000多例角膜移植手术的史伟云来说,领扣型人工角膜移植手术也属于“换镜头”,只是加一种人工合成材料的角膜复合体,用了“领扣”的设计,让人工角膜与眼球能黏合得更自然。

科技让少数民族兄弟“脱盲”又“脱贫”

30年的黑暗世界能否因为这短短的30多分钟而改变?

20日,手术后第一天,史伟云查房时,轻轻揭开买吐孙眼睛上的纱布。一点一点能看得见光明了!久违的笑容也出现在了他的脸上!左眼视力恢复到了0.25,视力提高了10倍,已经脱盲!买吐孙笑得很开心,兴奋地用维语说:“感谢政府,感谢院长,感谢新科技。”

24日,手术后第四天,视力恢复到0.5,彻底脱盲!视力逐渐提高后,买吐孙每天最高兴的事是拿出手机与远隔千里的妻子和俩个孩子的视频通话。他曾在心中千百次地想像着妻儿的模样,现在终于能亲眼看到了。他喜笑颜开地告诉家人,他能看得见了,以后家里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27日,来济南十天后,复明的买吐孙满怀感激地踏上回家的归途。出院前,他恳求陪他来的村干部为史伟云送上大红的锦旗“感谢您让我重见光明,您是民族团结的使者、我的恩人”。

科技让少数民族兄弟“脱盲”又“脱贫”

驻村干部艾力说,买吐孙现在生活完全自理,每天高兴地扫院子、看孩子,还出去放羊。扶贫项目帮他申请了农作物,等到春耕的时候就可以种植了。买吐孙把和史院长的合照放在手机里,经常想念让他复明的恩人。

  30年攻坚角膜移植

30年黑暗世界中等待的买吐孙,等来了这场短短30多分钟的手术,重见光明。看似巧合和奇迹的背后,是史伟云在角膜移植领域30多年的科技攀登。买吐孙成为史伟云最新研发的领扣型人工角膜的第一批受益者,全国只有35名严重角膜盲患者接受了这项手术,并都已复明。

科技让少数民族兄弟“脱盲”又“脱贫”

像买吐孙一样,我国目前有角膜盲患者400余万,主要是一线的工人和农民。角膜盲是仅次于白内障的第二位致盲性眼病,在政府的重视和扶持下,白内障的复明已经成功实现,但角膜盲的复明还难以攻克,其复明的唯一手段是角膜移植术。95%角膜盲患者可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可全国每年仅能完成1万余台的角膜移植手术。

如此低的手术复明率,最主要的原因是角膜供体组织的严重缺乏和角膜专业医师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绝大多数角膜盲一辈子在黑暗中摸索。更令人痛心的是,80%以上的角膜盲是后天伤害所致,比先天盲人更痛苦,高额的治疗费用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一人盲、全家贫”。

30多年来,为攻克我国角膜供体匮乏难题,史伟云团队展开全方位研究,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为用好珍贵的人体角膜,他发明角膜活性保存液,使人体捐献角膜的保存时间从1天延长至14天;他首创系列精确修复和供受体匹配的个体化角膜移植术,节约人体角膜供体,让1枚角膜可治疗3-5名患者。为实现用猪角膜来替代,他发明角膜脱细胞保护液,彻底脱除猪角膜中的异种细胞和抗原,解决了临床移植后角膜透明和免疫排斥的难题。这样,猪角膜产品能提供40%左右的角膜供体。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角膜供体短缺难题,他致力于攻克人工角膜的国产化。经过多年试验,史伟云团队和广东佳悦美视团队共同研发,2019年7月自主研发成功全国首例领扣型人工角膜,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国产人工角膜的各项指标还更符合中国人的眼睛解剖学特征。随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等六家医院陆续进行临床试验,已成功完成35例晚期角膜盲患者手术,所有患者均得到复明,95%患者术后最佳视力在0.5以上。在取得预期试验成果的基础上,领扣型人工角膜将有望上市供应,我国严重角膜盲患者将不再是“绝症”。

  “脱盲”才能“脱贫”

上次到乌鲁木齐眼科医院复查时,买吐孙十分激动,当面感谢另一位“恩人”——热孜万主任。热孜万主任连忙谦逊地说:“你能得到最先进的诊疗救治,恢复光明,最应该感谢的是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眼学科分会,建立起一个联系多民族、多地区的紧密医疗体系。”

成立仅一年多的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眼学科分会,聚焦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市级医院,组织全国眼科力量进行义诊和会诊。目前,已在新疆、贵州、云南、青海、四川等地区组织数十余场区域医师培训,培训各民族眼科医生超百人,服务民族地区患者数千人,还牵头成立了全国角膜移植手术联盟,通过远程会诊中心及时解决临床上遇到的角膜病问题。

科技让少数民族兄弟“脱盲”又“脱贫”

中国工程院谢立信院士牵头开展的全国角膜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感染性角膜炎主要发现于生活条件差、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这些人群大多生活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民族地区,由于气候干燥、紫外线照射及风沙强等原因,角膜病发病率尤其高,并多发于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力上,有的家庭还因此陷入深度贫困。只有“脱盲”才能真“脱贫”。

“全国可以进行角膜移植的医院有52家,在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云南、广西、宁夏等少数民族地区仅有5家医院,且只有5名医生可以独立开展角膜移植手术。”史伟云牵头做的全国角膜移植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2018年全国角膜移植手术为29880台,少数民族地区医院进行手术839台,占比仅为2.81%。

“科技发展要惠及更多的少数民族兄弟,要让民族地区也能承担起角膜移植手术,才能彻底解决‘因盲致贫’问题”。史伟云教授担任主任委员的中国民族卫生协会眼学科分会,不同于其他以大城市和大医院为主的学术交流和学术组织,而是以促进多民族团结、民族融合为基本任务,会员都是来自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的眼科医生。他们正在努力建立一个眼科医疗的防护体系,民族地区的眼科医生在基层发现和筛选出亟待救治的角膜盲患者,其他有实力的医院提供技术支撑,让少数民族兄弟先“脱盲”再“脱贫”,助力精准脱贫。

科技让少数民族兄弟“脱盲”又“脱贫”

史伟云介绍,未来还将在少数民族地区培训和培养更多本地的眼科医生,为眼科基层扶贫工作提供更优质的平台资源,促进民族眼科诊疗技术的发展,为少数民族兄弟送去光明,为脱贫攻坚贡献医疗科技力量。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