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宪法成为发自内心的真诚信仰 (2)

让宪法成为发自内心的真诚信仰 (2)

三、把宪法日过成干部权力规范日

过好宪法日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干部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干部作为人民治国理政的代表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有机统一。干部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不仅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且和我们党的宗旨也是相一致的。历史的实践证明,正确有效发挥党员干部的领导作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必须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原则,把宪法和法律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各个方面。宪法和法律一经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颁布实施,就具有极大的权威性和普遍的约束力。从中央到地方,每一个干部,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其言行不得与国家宪法和法律相抵触,必须遵守和执行宪法法律的相关规定。同时,由于干部所处的领导地位,在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等方面,还应负有特别重大的责任,应当充分发挥领导带头作用。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按照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的要求,以身作则,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从而带动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人民群众严格执行、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治久安。

四、把宪法日过成全社会法治信仰维护日

过好宪法日,培育全民法治信仰,是全社会的责任。事实证明,人民权益要靠宪法法律保障,宪法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宪法法律对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起到威慑和惩罚作用,是避免人们违法犯罪的手段。宪法法律是全体中国人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是实现个人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可靠保障。没有宪法法律就没有国家法治治理,就没有社会稳定、人民幸福,就没有发展保障。为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和国家科学发展的长治久安,也必须有宪法法律强制力作保障。比如,在互联网时代,一个好的商业创意,如果不迅速付诸实施,可能就会失去先机。如果一个证件办半年,黄花菜都凉了。这就要求政府得给力,要依法行政。比如,立法明确财富归谁所有、如何交易,用强有力的司法维护这些规则。否则,社会成员辛辛苦苦积累的财富,说没就没,订立的合同说作废就作废,恐怕没有人敢去创富了。同时,任何一项制度的施行、一道法令的实施,都离不开社会的文化土壤,而宪法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把国家宪法日作为有效载体和抓手,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使宪法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助于教育引导全体人民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有助于培养广大群众运用宪法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思维和习惯,防止采取宪法法律以外的手段维权;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宪法权威、维护宪法尊严、加强宪法实施的良好氛围。

五、把宪法日过成法治强国宣言日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为把我国建成法治强国奠定了良好基础。纵观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后发展国家,国家的良政善治无不依赖于宪法法治,尤其是世界任何一个强国都建立在以宪法为根本的法治规范体系之上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制度确立为具有根本性、基础性、战略性的地位,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制度是人制定的,人可以在执行制度中打折扣。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制度执行没有强有力的约束力,只靠组织、纪律和监督保障。我们现在讲宪法法治,就是在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一个人人必须遵从、强制执行的制度规范,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更高台阶。这是与“十三五”规划建议推动我们国家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相适应的。宪法法律不仅能够为我们提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需的法治保障,而且可以同国际规则对接,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深度和广度,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同时,过好国家宪法日,为建设法治中国助力加油,不断推进国家治理法治化,从而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利于在世界舞台上展示法治中国、现代化中国的良好国家形象。

(作者徐珂:国家行政学院办公厅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

责任编辑:于川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