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是相对的,也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随着中国由大变强历史步伐的加快,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国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已经发生变化,面临着诸多挑战。
西方国家战略关注点正转向应对中国的崛起。进入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伴随着美国从反恐战争中抽身和战略重心的东移,主要发达国家的战略重点开始关注如何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及其可能引发的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改变。2001年,中国的GDP为1.3万亿美元,美国的GDP为10.3万亿美元,中国仅为美国的12.6%;2014年,中国的GDP为10.4万亿美元,美国GDP为17.3万亿美元,中国为美国的60.1%。中国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一般来说,大国崛起需经历三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一是崛起的准备期;二是崛起的摩擦期;三是崛起的接纳期。第二个时期往往也被称为崛起的关键期、转型期、高危期、孤独期、矛盾凸显期。在这个时期,来自于国内外的反崛起势力开始对崛起国进行打压,如果顶不住压力或战略选择发生重大失误,就会败在这个时期。美国之所以鼓噪周边国家同中国的矛盾,派军舰直接插手南海争端,极力促成TPP协定,原因都在于此。
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1月18日在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低于预期,潜在增长率下滑,国际贸易和投资低迷,世界经济可能出现多个引擎同时失速进而陷入停滞状态。世界经济要从亚健康完全走向健康,很可能经历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经济增长的放缓导致世界各国在国际市场上争夺更为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全面抬头,贸易战、汇率战不断升级。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出口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商务部2015年11月份的数据显示,2015年1-10月,我国进出口32269.6亿美元,同比下降8.5%,其中出口18564.5亿美元,同比下降2.5%。这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在投资方面,日益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能源资源供给问题、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使得片面依赖投资推动经济发展的做法已经无法延续。可以说,我国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但建立消费主导型增长模式还任重而道远,国内消费短期无法弥补出口和投资下降所带来的增长缺口,增长动力不足的矛盾将会十分突出。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很突出。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效益下滑、资源约束趋紧、环境安全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中国连续30余年的高增长已基本结束,国民经济进入一个新的次高速增长平台。可以说,这种次高速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常态”。
中国发展的传统比较优势正在削弱。过去,作为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比较优势首要是通过廉价劳动力与发达国家的资本、技术结合,形成高低发展阶段的“两极互补”。今天,随着中国成为中等收入国家,比较优势开始从低端向中端转移,从单一的廉价劳动力向资本积累、市场规模、高素质劳动力、制造业生产能力、基础设施开发能力等复合优势转移。这种变化,无疑意味着我国发展能力的提升,但也给我国造成了“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挑战。如果说中国本世纪头十年的战略机遇期在经济上主要是基于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互补性,那么今后将不得不面对与西方国家竞争性与互补性交织的纠结。发达国家为了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动辄以技术封锁、规制约束等方式阻拦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行动将会不断出现。而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互补性虽有所增强,但竞争性也不断加剧,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中国形成挤出压力。总体上看,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总的趋势是经济互补性在增强,共同利益的基础在扩大,而与发达国家则是竞争的一面更加突出。
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的“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判断,也是一个科学的趋势判断,不仅反映了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开阔的战略视野和卓越的战略决策能力,更为我们制定和实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项大政方针提供了根本依据。30多年前,邓小平抓住了冷战后期两个超级大国全球战略受挫,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这一历史机遇,作出大胆回应,坚决实施和推进改革开放政策,从而给中国带来了30多年快速发展的“黄金期”。今天的中国同以前相比,虽然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都发生了变化,但我们仍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看到挑战,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使命意识;另一方面又要看到机遇,要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步伐,加快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步伐,加快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步伐,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基础。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副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