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三重路径

破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三重路径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性质决定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需要。当前,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发生改变,但在社会思想实际中却遇到了被妖魔化和乌托邦化。一些人试图瓦解公众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将马克思主义歪曲成一种意识形态工具,故意淡化其科学性;将社会主义设想成一个没有竞争、无需辛勤劳动和奋斗就可以收获美满生活的随心所欲的社会。这种信仰危机会削弱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公信力。由此所导致的社会焦虑、戾气横生、片面追求物质刺激、崇尚功利主义等现象,成为当今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不得不引人深思。

马克思主义产生信仰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化、教条化、功利化,越来越引发青年人的抵触;腐败问题已经渗透社会肌理,各领域滥用权力的行为层出不穷,腐败的形式不断翻新,贪腐数额令人发指;先富起来的一些人,不仅没有带动后富,反而成为既得利益群体,阻碍改革的深化;权力腐败和贫富分化正逐步挤压政府信任空间,等等。

破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第一重路径,是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历史上因为统治集团严重腐败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当今世界上由于执政党腐化堕落、严重脱离群众导致失去政权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啊!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民众最憎恨腐败,腐败不仅损害政府公信力,而且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一些人将腐败归咎于改革,恰恰相反,腐败泛滥的根源不是改革,而是改革不彻底所致。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旨在通过法治化制度化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将反腐败纳入常态化治理轨道。腐败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一定程度上存在,是无法彻底根除的。遏制腐败现象,需要在尊重原有社会秩序的基础上,渐进地推动制度变迁。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遏制腐败的关键还是要监督权力,既要发挥党内监督的作用,也要发挥社会力量尤其是互联网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和制约作用。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