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分歧中求共识 合作间谋发展
2015年是中美关系发展进程中意义重大的一年。继2013年“庄园会晤”、2014年“瀛台夜话”之后,2015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美进行国事访问,与奥巴马总统再续“白宫秋絮”佳话,谱写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进程的新篇章。中美关系总体稳定的同时,在经贸合作、传统安全、网络安全等问题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和分歧。2016年美国大选及大选结果也将对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评估当前中美关系发展态势,如何把握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走向,成为我们亟待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2015年11月22日,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举办的“习近平访美后的中美关系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围绕中美新型大国关系、TPP与中美规则竞争、奥巴马政府的外交遗产与2016年美国大选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分歧点与利益共同点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对美政策的出发点,习近平主席此次访美的最重要成果就是向国际社会传达了中美两国将继续致力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积极信号。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美存在很多利益共同点。外交部美大司参赞尹承武详细梳理了本次习近平主席的访问成果,如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双方加强协调、共同打击网络犯罪、在伊朗等问题上保持沟通等等,表明中美在许多具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已达成共识。在军事安全合作上,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副所长高祖贵指出,中东地区局势的动荡加剧以及激烈的大国博弈,使中东成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非常突出的增长点。美国尤其希望中国在反恐问题上与美国肩并肩,中美在中东的共同利益增多,合作的需求在上升,合作也在不断扩展。军事科学院中美防务关系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小卓认为,中美新型军事关系呈现出军事上互动合作增加、危机管控加强等新特点,指出中美两国都致力于维护亚太稳定,保证航海自由以及防止核扩散。
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上,中美没有根本性分歧,只有具体内涵与操作上的认同差异,以及某些现实领域的利益冲突。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阮宗泽指出,美国对于新型大国关系这一概念实际是赞赏的,出现分歧是由于提出者是中国,美无法克制对中国开始界定中美关系并逐步发挥领导作用的忧虑。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孙建杭教授则通过深入剖析中美间金融、海洋等领域存在的竞争与分歧,指出只有把海洋权益之争、金融等领域的国际秩序之争处理好,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才能落到实处。
进一步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首先需要中国处理好自身发展问题,其次需要中美两国通过深度的沟通协调来合力推动。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林利民教授指出构建中美新兴大国关系,中国要先把自己的“鞋带”系好,不仅要看到美强我弱的情况短期内不会改变,还要看到我们国内积蓄的发展压力,因此我们的外交战略急不得。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周丕启教授分析了美国在看待中国解放军建设上的怀疑态度,指出只有通过加强中国军队自身作战力量,适当走出去,才能消除美对中国的猜疑,推动中美新型军事关系进一步发展。至于如何做到中美对新型大国关系的协力推动,国际关系学院林宏宇教授提出,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中美应致力于探索全球价值观认同,齐力构建2.0版的新型大国关系。
客观地讲,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将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宫力教授总结说,中美两国是差异很大的国家,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制度完全不同,因此我们要有面对曲折过程的思想准备,要有大国的从容心态。面临未来的更大挑战,必须始终坚持新型大国关系的发展方向不动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