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人类命运 中国经验

共同体:人类命运 中国经验

习近平主席在多次国际场合提出: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已经进入“地球村”时代,共同利益远大于彼此的分歧,地球人面对经济全球化及生态危机、核武器威胁、极端主义,真正成为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共同体。但目前尚未能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共同价值观和普世道德规范,很多国家政治集团仍被“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及“他者是敌手”的冷战思维所捆绑,热衷于对抗和挑动战争,所以世界很不太平。当此之时,中国需要并能够依靠自身成功的历史经验和东方智慧,向人类不断发出友善和解的声音,并用实际行动推动地区与世界的合作事业,逐步改善国际关系。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民族与宗教多元并存的国家,五千年文明绵延博深未曾中断,虽然也经历过战乱、分裂、衰微、被侵,但统一、和谐、和平发展是主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没有动摇,当代又正在衰而复兴、和平崛起,这在世界几大文明共同体中是仅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血脉流长、纽带坚固的中国经验要点可归纳如下:

第一,源自农耕文明的早期黄帝尧舜之道确立了民本、重德、贵和、创新的中华发展方向,成为中国文化之根。作为远祖信仰主流的五帝崇拜,将祖源认同与文化认同合为一体,超越了血统和邦国的局限,使中华民族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共同的心理归属,夏商周三代又将其扩展充实。《尧典》说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其共同体以明德为首,包纳各族,协调众邦,讲求和睦。三代为不同民族所建,但沿革有统,至周代制礼作乐,使中华民族成为礼义文化的共同体,较早摆脱野蛮,进入文明行列。尔后敬天法祖成为中国人基础性信仰:敬天而不迷天,“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法祖而重教化,“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于是家为本位,家国同构,家庭伦理扩而为社会伦理,形成以天下为一家的深厚意识,于是中国人既四海为家,又寻根问祖,不忘家国。

第二,孔子孟子集三代之大成,阐发仁者爱人、义者利人的做人治国之道,形成以仁为首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以忠孝为核心的“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成为两千多年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家园的底色。由于孔孟儒学起主导作用,中华民族具有发达的道德理性,强调道德教化,政治上为政以德、民生为本、礼主法辅、用贤纳谏,经济上见利思义、恵农扶商、开源节用,伦理上亲慈子孝、诚信为本、礼义廉耻,外交上讲信修睦、礼尚往来、仁者无敌,民俗上因俗而治、神道设教、华夷一家,国格人格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健中正,人生上修己安人、仁智勇兼修、以天下为己任。儒家思想的熏陶,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重德性重社会的遗传基因,从而保证了这个大共同体的延续和发展,不因暂时政治分裂而崩析。

第三,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强调“和而不同”“有容乃大”,能使中华共同体不断扩展,容纳各个单元民族及其文化,兼顾不同地域的民俗和文化,接受外来宗教与文化,使共同体不因民族与信仰不同而导致分裂,恰恰使共同体由于包容多样、多姿多彩而富有向心力,得到各民族的一致认同和维护。在民族关系上形成多元一体格局,历史上不同民族执政,皆认同中华文化,不影响大共同体的延续。在思想信仰上以儒为主,佛、道为辅,形成三角间架的内核,同时诸子并存,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和各种民族民间信仰在爱国守法前提下皆有正常生存空间。佛教是请进来的,然后成功使之中国化,说明中华文化既有自信力,又有主动向外学习并加以会通的精神,因而其文化共同体的精神空间巨大,能吸引各种不同信仰的人们参与它的文化开新,如《易传》所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近代以来,中国人意识到落后要挨打,主动向西方学习富强之道,引进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参与世界现代化进程。又引进社会主义,推动和完成民族独立解放事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由于注重历史传承,中华共同体百折而未曾断裂;由于注重兼收创新,中华共同体总能衰而重盛。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者运用“一国两制”的智慧,使港澳回归中华,也必将以中华文化为纽带实现两岸和平统一。

第四,中华的家国情怀、忧患意识、坚守正义节操和坚韧不拔的浩然正气,培育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在民族危难时刻挺身而出捍卫民族主权和尊严,成为中流砥柱。日本明治维新后,脱亚入欧,成为新兴帝国主义国家,发动甲午战争、发动“九·一八”事变,发动卢沟桥事变,妄图吞并中国。中华共同体遇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中华民族在危难中觉醒,奋起抗战,国共合作,发动民众,英勇坚强,又争取国际支援,付出巨大牺牲,终于打败日本法西斯,也使中华民族获得新生,并重新得到世界的尊重,抗日的英烈永垂青史,他们的精神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动力。

第五,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最高成就,由形音义三要素构成,自周秦“书同文”以来有局部的调整而无根本的变异,是中华文化重要载体和生存形态,使五经以来的各种文化典籍传承不绝,今人依靠历代注释即可读懂以往古书,这就使得汉字成为中华共同体绵延不绝的最牢固的纽带之一,成为中国沟通各种方言族语最通用的文字。当代中国,汉字以其变通性而能顺利实现从文言到白话的跨越,如今又突破了现代化信息技术处理的关隘,成为全球化时代人们从业、交往的重要信息工具,它不仅是联结中华共同体的文化公路,而且是受到世界各处欢迎的兼表意与审美双重功能的文化符号,被誉为“神奇的汉字”。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