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人类命运 中国经验(2)

共同体:人类命运 中国经验(2)

中国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成就都可以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一系列重要智慧。

第一,“天人一体”的宇宙情怀。面对全球性生态危机,地球人应有宇宙责任,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大生命体,痛痒相关,休戚与共。中华哲人提出“赞天地之化育”“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大生态观,指出人应有生态情感与生态责任,树立敬畏自然的信仰,保护好人类共有的生活家园,既反对“征服自然”,也反对只顾本国、输出污染的“生态帝国主义”,而要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资源保护、环境整治一系列挑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的长远发展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没有一国可置身事外,自然界留给人类调整发展模式的时间不多了。为此必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化解争斗,携手合作,一起致力于全球生态建设,时不我待,任务急迫。

第二,“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儒家的天下观是整体性、关联性的,超出种族、国家的局限,而把关怀投向全人类。孔子讲“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都主张把家庭亲人之爱推向社会,推向所有的人,视天下犹如一个大家庭,所以儒家天下观本质上是世界主义的。《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天下”泛指人类,“平天下”是说要天下太平。张载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众都是我的兄弟,动植物都是我的伙伴。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建立了统一的大型国家,由于接受五经的“讲信修睦”“协和万邦”和孔孟关于“修文德,来远人”“以德行仁,不以力称霸”的思想影响,对外强调睦邻友好、礼尚往来,不热心侵略扩张,这才有和平的经贸文化的丝绸之路,才有郑和七下西洋而不殖民,才有儒、佛、道三教在东亚的和平传播。近代中国是受欺凌的,独立以后却不把自身遭受的苦难加到别国头上,反而真诚而尽力地去幇助发展中国家的人民,从而得到友情的回报。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使中国人站立起来并走向富强,同时秉承中华平等贵和的外交传统,中国反霸也不称霸,提倡和平共处,在平等基础上发展与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友好来往,反对战争,化解冲突,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正在推动建立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实践着“天下一家”的理想追求。有这种全球一家情怀的人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就会加快。

第三,“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世界各国各族人民之间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但人类是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的社会,加上局部利益有矛盾,少数势力集团从中利用,于是出现各种纷争,甚至发生对抗。处理不当就会导致战争,造成灾难。人类迫切需要中和理性和协调智慧,取代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丛林规则,以文明方式恰当及时化解矛盾、协调关系,而这正是儒家哲学的优势所在。儒家讲“中和”,就是“和而不同”,要点是:其一,承认各族各国之间是平等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其二,承认文明是多样的,各有自己的价值,“道并行而不相悖”;其三,彼此要尊重和包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四,破除极端化思维,兼顾各方意愿,善于妥协平衡,提倡温和主义,“执其两端而用其中”,相信“仇必和而解”。为此,必须克服强势集团唯我独尊、经济制裁、以武力相威胁和暴力介入的行径,吸取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和近年局部战争无胜者的教训,学会尊重他族他国的核心利益与特色文化,远离各种形式的极端主义,积累协调国际关系的经验,这对整个人类都是一次重新学习和考验。中和理性和协调智慧都建立在道德理性的基础上,吸收实用理性而发挥作用,其核心在于树立“尊重他者”的理念。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应把发展的智慧与协调的智慧结合起来,才能使共同体早日自觉实现。

中国有“大同”理想,以“天下为公”为原则,向往富裕、公平、诚信、友爱、太平的世界,这是一个多元又和谐的世界,如费孝通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它体现了各民族的自尊又互尊,互幇互学而共生共荣。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经济利益共同体为基础,进而成为求同存异、互信互爱的文化共同体,它才能得到巩固。中国正在通过自身在世界上不结盟、不惹事也不怕事、劝和促谈、联合反恐、建立各种合作伙伴关系的行动来实践中和之道,并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流,共享发展的红利,发挥中国智慧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的巨大作用。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