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社会公平感有助改善社会信任(2)

提升社会公平感有助改善社会信任(2)

“相对增益感”可明显提升社会公平感

那么,不同人群对当前的社会公平状况好评或差评的比例是怎样的?笔者利用CSS2013的数据统计分析发现:

1.乡村居民在各领域的社会公平感明显高于城镇居民。以百分制计,乡村居民对教育公平的评价(69.7分)高出城镇居民(65.6分)4.1分,对保障公平、政治公平、经济公平的评价分别高出城镇居民6.3分、6.7分和4.4分。

2.年龄越大的公众,社会公平感越强。如对教育公平而言,50岁以上年龄组的评价分为69分,高于40岁及以下年龄组4.5分。其余保障、政治、经济三个领域的公平评价都有同样的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

3.公众对各领域的社会公平评价有明显的随教育程度的增高而递减的态势。以政治公平的评价为例,初中及以下和大本及以上两组相差8.5分。

4.家庭人均收入和各领域的社会公平评价呈现出明显的负向关系。以政治公平为例,收入最低20%群体的评价分值为55.1分,收入最高的20%群体为47.7分,评价分值相差7.4分。

5.农业劳动者对各领域的社会公平评价最高,其余各职业群体差异不大。以保障公平为例,农业劳动者的公平评价均值为58.8分,其余各职业群体均值在51—54分之间。

由上可见,对当前社会公平状况评价高的人群主要是来自底层社会群体。他们大多是乡村居民、50岁以上、低教育程度、低收入、从事农业劳动等。与之相对,对社会公平状况评价低的则是带有精英特征的社会群体,多是城镇居民、年轻一代、中高等教育程度、经济状况在中等以上、从事各种非农职业的人群。

客观上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社会群体反而有着较高的社会公平感知的现象,意味着我们常用的“地位不平等—社会不公正”这样的阐释逻辑解读现今中国社会不公平感的群体差异是不适用的。另一类竞争性解释是社会参照群体视角。我们进一步引入社会经济地位的自我认同(即与他人的横向比较)变量。统计结果表明,自认为社会经济地位处于中等及以上的群体,其社会公平评价要略高于社会经济地位认同处于中等以下的群体。例如,社会经济地位处于中层以上的人,社会公平评价的总分均值高于处于“中下”和“下”的群体3—4分;认为自己近年来生活水平上升的群体,其社会公平感要大幅度高于生活水平无甚改观和生活水平下降的群体8—10分。这说明只要自己的生活状况改善较他人快,即使自己目前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占优势,也可产生较高的社会公平感。这一现象可名之为“相对增益感”。“相对增益感”的提高主要来自农村居民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统计结果表明,有78.1%的农村居民认为过去5年生活水平有所上升,比城镇居民的70.2%高出约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相对增益感要高于城镇居民。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