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论】
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会见了朱立伦主席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
【讲话摘录】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历来是命运与共的。
第一,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其核心是认同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第二,深化两岸利益融合,共创两岸互利双赢,增进两岸同胞福祉,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宗旨。
第三,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灵沟通。两岸同胞要以心相交、尊重差异、增进理解,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第四,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不断增进政治互信。
第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大家一起来干。只要两岸同胞、全世界的中国人团结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是指日可待的。
【学习笔记批注】
包括习近平总书记这两次讲话在内,但凡谈及两岸关系,“九二共识”都必须要作为最重要基石。这不仅是对国民党、台湾当局领导人坚持“九二共识”立场的回应,也是对“台独”势力的警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双方可以积极探讨构建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框架,充分展现了大陆方面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决心与诚意。
所谓两岸关系的传承与夯实,就是双方要将国共两党友好交流的传统继续发扬下去,将两岸已经达成的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进一步夯实。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强调“九二共识”对未来两岸和平发展与交流的重要性,意识到凡是否认“九二共识”,就会损害民族、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将动摇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石,两岸也就不可能有和平,也不可能有发展。
【七论】
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前来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的连战等台湾各界代表人士。
【讲话摘录】
1931年“九一八”事变特别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体中华儿女不分党派、民族、阶级、地域,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相互配合、协同作战,都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气壮山河的抗战英雄。
台湾同胞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侵占台湾的半个世纪里,台湾同胞从未停止抗争,数十万台湾同胞为此付出了鲜血和生命。全面抗战爆发后,台湾同胞积极参加和支援大陆人民抗战,不少同胞为国捐躯。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台湾回到了祖国怀抱。
透过近代历史风云,两岸同胞深刻体会到,大陆和台湾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我们的命运从来都是紧紧连在一起的。国家强大、民族强盛,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生存、发展、尊严的保障。
【学习笔记批注】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特别强调“要推动海峡两岸史学界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共同捍卫民族尊严和荣誉”。可以说,海峡两岸共同纪念抗战、共同书写抗战史兼具理论与现实的重大意义。
首先,有利于还原历史本真,再现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光辉历程。两岸历史学界如能通过共同挖掘史料,共同分享信息,便可以进一步还原当时两岸共同抗日的光辉进程。
其次,有利于构建中华民族主体性,强化台湾同胞身份认同。在正本清源,重新回到历史现场后,才有可能将部分台湾民众存在严重的媚日情结消除,恢复台湾社会的安宁与和谐。
最后,有利于打破西方话语权垄断,健全和完善全球对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书写。中的抗战历史研究如能在两岸形成合力,便可以进一步让国际社会认知到中国抗日战争的价值意义。
【八论】
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
【讲话摘要】
第一,坚持两岸共同政治基础不动摇。7年来两岸关系能够实现和平发展,关键在于双方确立了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没有这个定海神针,和平发展之舟就会遭遇惊涛骇浪,甚至彻底倾覆。
第二,坚持巩固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近30多年来,两岸关系总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008年后,两岸关系走上和平发展道路,处于1949年以来最好的时期。要和平不要冲突、要交流不要隔绝、要协商合作不要零和对抗,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心声。两岸关系已经不再处于以前那种激烈冲突、尖锐对抗的敌对状态。
第三,坚持为两岸同胞多谋福祉。两岸一家亲,家和万事兴。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着眼点和落脚点是要增进同胞的亲情和福祉,让两岸同胞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只要是有利于增进两岸同胞的亲情和福祉的事,只要是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只要是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事,两岸双方都应该尽最大努力去做,并把好事办好。
第四,坚持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有延绵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但近代以来却屡遭列强欺凌。120年前,台湾惨遭外族侵占,成为全民族的剜心之痛。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光复,才洗刷了半个世纪的民族耻辱。透过历史风云变幻,可以深切体会到,两岸是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民族强盛,是两岸同胞之福;民族弱乱,是两岸同胞之祸。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两岸同胞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学习笔记批注】
历史反复证明,两岸同胞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自己家的事儿,要家里人一起来办,家里有什么问题,要全家一起来想办法,不用外人置喙插手。今天,两岸同胞对构建“命运共同体”、共圆中国梦的意愿与日俱增。两岸中国人惟有加强团结、加深交流、加固互动,尤其是政治议题这道“坎儿”,迟早要碰,必须要迈过去。
而今时势下,习马两位“先生”能够共聚一堂、对坐而谈,充分说明“一家人”完全可以通过直接坦率的沟通来增进政治互信,以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中国人解决好自己问题的能力与智慧。可以想见,政治互动格局一旦稳定下来,未来两岸的经济互动、文化互动、社会互动、民间互动必将更加频繁顺畅,和平发展、互利双赢的共同愿景必将更加扎实牢靠。
民族宗教:巩固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
【九论】
6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接受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的拜见。
【讲话摘录】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党中央将派出代表团赴西藏同各族人民一起庆祝这一节日。在党中央关心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援下,相信到2020年西藏各族人民将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西藏各族人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希望班禅继承藏传佛教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胸怀祖国,心系人民,坚定不移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要积极开展教义阐释,弘扬藏传佛教教义中的扬善抑恶、平等宽容、扶贫济苦等积极思想。要精进学修,不断提高宗教学识和道德修养,学习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和胸襟。最后,祝班禅福慧俱增、法喜圆满。
【十论】
8月24日至25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讲话摘录】
在60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形成了党的治藏方略,这就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坚持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坚持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必须牢牢把握西藏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对达赖集团斗争的方针政策不动摇;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必须把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同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紧密结合起来,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加强各级党组织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巩固党在西藏的执政基础。
【学习笔记批注】
西藏50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绩,从根本上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边稳藏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在西藏的成功实践。
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才能使西藏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只有牢牢把握民族团结这条生命线,并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才能建设平安西藏、和谐西藏。同时,只有坚持依法治藏、长期建藏,才能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地争取人心。
【结语】
当今中国,思想文化多元化前所未有。我们总在高喊要统一、要统一,但正如古人所讲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身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所追求的,当是最大限度地将一切力量团结在自己周围,为自己所用。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大统战”宏伟格局,并非是将某些仅适用于某些地方的规则强行推广至所有,不顾具体情况地一律奉为圭臬;我们追求的统一,即是在思想上、行动上最大限度的公约数,即用“爱国”这一同心圆,将不同政党、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士“统一”起来,在这一框架之下,形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民主气氛,走出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道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