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文化论:文化认同与伟大变革(2)

强军文化论:文化认同与伟大变革(2)

(三)

“革命性的办法”如果没有深层的文化认同来支撑,往往还会面临保守僵化思维习惯的困扰

文化认同是破除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惰性壁障的内在力量。

今天,我军又进入了一个广泛深刻的思想转型、体制转型、结构转型、人员转型的改革“深水区”,各项变革政策措施、各种利益归属关系变动汇聚交锋,跨越难度之大、挑战和考验之大,很多方面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在这个历史大跨越中,靠什么蓄积奋发向上、锐意革新进取的强大力量?还是要强化、积累和凝聚全军官兵乃至全国人民对于改革强军的文化认同!

在中国历史上,成功的军队改革常常展现为一种破除军队改革壁障的铁腕事业。在春秋战国时代,秦国能以区区500万人,横扫拥有6000万之众的诸侯列国,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历经多代君主,不遗余力地贯彻法家富国强兵的文化主张,铸成了秦人对变法创新的文化认同,并以这种文化精神接纳、支撑、推进著名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彻底废除了世袭贵族特权,普遍推行奖励耕战的军功爵制,全面锻造了国民万事依法、争于战斗和进取的事功精神,铸就了秦国凌厉兵锋所向披靡的历史底色。

相比之下,秦以后中国的历次变革,之所以大都成了半途而废的“半吊子工程”,很大程度就在于以儒学为主脉的传统文化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越到封建社会后期就越显露出保守僵化的负面,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消极适应”逻辑、压抑个性创造的“合群从众”逻辑、不思进取的“历史循环”逻辑。这种文化逻辑凝固为民族多数的文化认同倾向,必然造成强大的反改革势力,一方面使改革受制于皇权无法彻底推进,另一方面,又使各派势力在变形、走样的改革中,有条件结成阻碍改革的庞大既得利益集团。当年的洋务运动,之所以采取“中体-西用”的嫁接式改革,原因也在于此。当改革与旧制稍有冲触,大小保守派官僚、文人便一拥而上,斥之“以夷变夏”“乱臣贼子”“汉奸卖国”。上层极度缺乏对改革的共识与认同,致使最高当局在看待改革问题上,呈现出一种心猿意马、三心二意、一再拖延的“改革惰性”,最终失败。

历史发展到今天,与改革认同相衔接、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军事文化)有了极大发展和普及,认同和支持改革成为不可阻挡的共识。但是,长期形成的保守落后文化不可能完全消失,与之相关联的各种思维定势、行为惯性等现象仍然存在,成为困扰改革发展不可忽视的惰性力量。

因此,当前改革,不能用“改良的办法”,而必须用“革命性的办法”,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所谓“革命性的办法”,它的每一项改革措施,如果没有深层的文化认同来支撑,往往还会面临保守僵化思维习惯的困扰,陷入众说纷纭、无所适从的喧哗嘈杂局面,成为滋生惰性、阻碍改革前进的社会和文化根源。

由于旧习惯和保守思维倾向赖以存在的文化土壤没有消失,因而它很难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可以说,今天的改革依然奋斗在穿越“历史三峡”的征程上。这就更加凸显了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打造强军文化,不断增进军队改革的文化认同,对于凝聚拥护和支持改革的广泛共识,汇成推进改革强大力量的重要性紧迫性。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