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条件下应急管理的战略升级(2)

复杂性条件下应急管理的战略升级(2)

危机治理的首要任务是要了解公众的安全焦虑,理解公众的安全关切。在这方面,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不仅是危机治理的挑战,更是危机治理的机遇。在前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公众虽然也有安全焦虑,但这种安全焦虑是分散的、个体化的,缺乏表达渠道,也就难以相互强化,既不能对政府的行动策略提出质疑,也难以为政府所了解和理解。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出现以后,这些分散的、个体化的安全焦虑得以表达,形成集中的、集体化的表达,这将相当于将数量庞大的分散个体连结起来形成了一种结构性力量。这种力量既可以对政府的行动策略提出质疑,让政府感受到强大的压力,也可以使政府了解和理解公众的安全焦虑。这就是典型的“危机”,危险中蕴含机遇,我们要做的就是既要尽量控制危险,也要利用机遇。

正在兴起的大数据分析恰好为利用这一机遇提供了技术条件。每当有重大灾难发生,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都会产生海量的大数据。无论这些数据是情感类型的,还是信息类型的,抑或是行动类型的,它们都是真实的,其中蕴含着公众对安全的焦虑和关切。大数据分析就是要从这些海量的数据中识别、锁定、收集和提取公众对安全的焦虑和关切。这些对安全的焦虑和关切为应急管理提供了“精确坐标”,政府的应急管理需要根据这些“精确坐标”及时调整,迅速进行回应,这就进入了危机治理的范畴。因此,危机治理的核心不是行动策略,而是行动目标。

当前,中国的网络规模和用户数量全球第一;随着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的普及,网民人数将进一步上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在中国的广泛流行也反映出公众对互联网表达的热情和偏爱。近些年,中国对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治理主要是厘清言论边界,确定表达规则,尽量控制危险,重在“危”的一面;下一步,中国对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治理应充分利用“机”的一面,发展大数据应用,识别、收集和分析公众的安全焦虑和关切,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回应公众的安全焦虑和关切。应该说,前一步的治理为后一步的治理奠定了基础。厘清言论边界,确定表达规则,这些都有利于公众对安全焦虑和关切的持续、有效、合法表达。与此同时,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上的表达仍然需要保持多元性,这样才可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公众的安全焦虑和关切,也能更加准确地理解公众的安全焦虑和关切。在个体自由与公共安全的张力关系中,既不能以公共安全为名减损个体自由,也不能以个体自由为名危害公共安全。

危机治理的中期任务则是要缓解公众的安全焦虑。这就需要危机沟通,根据公众安全焦虑和关切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予以回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有13亿人,其中7亿网民,不可能只有一种感受,我们的危机沟通必须要考虑个体、群体和阶层差异,发展差异性策略,加强危机沟通的针对性,提升危机沟通的实效。这也是我们下一阶段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危机治理的最终任务是要提升公众的安全感知。因此,危机治理还有赖于风险治理,只有消除和控制了那些造成风险的根本因素,推动结构优化、制度调整、政策改进、理念升级,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和控制风险,提升公众的安全感知。这就需要完善问责制度,既要实行严厉的问责,又要消除问责中的“虚假治理”,避免以对官员的问题代替对优化制度、政策、理念的改革。在这种意义上,危机治理大大超出了应急管理的范畴,是比应急管理更为长期、系统的任务。

从应急管理到危机治理是一次战略性的升级而不是转向。2003年“非典”以来,中国在应急管理上的大量投入使得应急管理得到飞速发展,这为从应急管理升级为危机治理提供了制度基础。

复杂性条件下,中国应急管理向危机治理的战略升级的本质就是执政为民,将安全治理的基础建立在民意的基础上,这与我们执政党的根本宗旨完全一致。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我们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对危机治理的促进作用,科学识别、收集和分析民意,将危机治理建立在真实、准确的民意基础上。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