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互联网+’成了一个很时髦的词,各行各业都提到‘互联网+’。前几天去海边,连捕鱼的人都在谈怎样用‘互联网+捕鱼’。”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表示,从农业产业看,“互联网+”跟农业是密切相关的,但“互联网+农业”火热的背后,仍存在许多绕不过去的关键问题,因此要客观看待“互联网+”对农业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对农业的积极作用
陈章良表示,当前“互联网+农业”主要集中在农产品销售这一块,实际上“互联网+农业”不应该仅仅是销售这一块。
“从产业链上看,‘互联网+农业’从产前的农资部分就是一个大的产业,包括最开始的种子、化肥、农药等。”陈章良说,从种子来看,美国许多大的农业公司,包括孟山都公司、杜邦公司,这些大的公司都是种子公司,还有隆平高科、登海种业、大北农等国内几家比较大的农业企业都跟种子有关。
他认为,我国农民严重受到种子的制约,一方面,主要的蔬菜品种的种子靠进口,“有些进口的蔬菜种子是按克来计算,一克种子的价格比同等重量的黄金还贵”;另一方面,生产资料中非常重要的两块———农药和化肥,其价格和真假对农民来说非常重要,可以通过互联网构建一个巨大的平台来解决。
陈章良指出,除了产前的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部分,“互联网+农业”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产后的农产品流通销售部分,这对今天的中国显得更加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当前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在逐渐下降。
“短短10年时间,我国主要的农产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然后到食用油、猪肉、牛肉、羊肉、牛奶、奶粉等等,所有能看到的主要农产品价格都比国际市场高,高出20%-100%,没有几个是比国外便宜,以至于大量的外国农产品进入中国。”陈章良说。
他认为,我国农产品竞争力降低的原因在于“成本太高”———我们劳动力成本太高、机械化水平太低,所以卖出去的东西贵。
陈章良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就能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为什么价格会那么贵呢?你们看产地,无论葱、蒜、姜到水果、蓝莓、葡萄,在当地的价格和进入北京后成倍增长的价格,因为流通过程花了很多的钱,互联网在无形中可以减少一大块流通的费用。”
在他看来,“互联网+农业”还能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农产品安全的问题。“通过电商平台,农产品能够从产地直接发货到老百姓家里,大家心里会觉得踏实。”陈章良说,有关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1-9月份,新鲜的农产品交易额已经超过380亿,是去年同期的1.5倍。虽然统计数据不一定准,但可以看到这个产业的发展非常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