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业”面临的挑战
陈章良指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互联网+农业”还有待进入更多的领域,会继续往深的地方走。
他举例说,孟山都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公司,其转基因玉米、大豆的种子在国际市场占垄断地位,但从今年孟山都公司财务报表来看,其大量的钱并没有投入到转基因,而是投到“互联网+农业”上面了,主要投在土壤、气候、植物生长、环境和植物生长本身的互联网和物联网上。
“比如,他们公司大量的钱用来检测分析在美国任何一块土地里面的氮、磷、钾等各种微量元素含量,以及100年来土壤变化的情况和农业气象条件等,完完全全是大数据库分析哪一个地方最适合种什么作物,然后迅速布局。而我国多年来没有完全按自然规律布局我们的作物。”陈章良说,另外,孟山都公司还花了大量的钱监测植物本身的生长情况与环境的关系,比如100年的数据基本上可以归纳出一个规律,就是某月某一天,那一天大概是什么气候,哪一天应该适合种,哪一天大概可以收,用这样一个规律来指导农民耕种,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他认为,未来需要整个信息技术,包括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库等组合在一起来指导整个农业生产。
近两年,陈章良在全国政协组织下多次到地方调研农业工作,他发现,当前“互联网+农业”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互联网+农业’太热了,很多原本跟农业不相关的企业,对农业什么都不懂,听说‘互联网+农业’能赚钱,就一头扎进来了。”陈章良说,有些就是在办公室放台电脑,就称自己是搞“互联网+农业”。
对此现象,陈章良很担忧。他建议,政府的相关部门特别是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出台政策,定相应的标准,按农业发展规律引导“互联网+农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陈章良发现,一方面是“互联网+农业”火爆,企业扎堆进入,但另一方面则是对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投入的资金不足。
“实际走到中国农村,没有几个农村有4G,或者光纤。”陈章良说,因此特别希望政府拿出一笔钱,把农村的基础设施做起来,一方面可以拉动投资,同时能促进“互联网+农业”更好的发展。
对当前火热的农产品电商平台,陈章良建议,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为农业电商打造一个好的环境,“否则后果将会非常的严重”。同时,农业保险也要跟上,避免农业生产风险问题。
最后,陈章良认为,人才问题也是“互联网+农业”面临的一个关键瓶颈。“根据阿里研究人员的预测,明年农产品电商市场应该突破4500亿元人民币,去年大概才1000亿元左右,这个蛋糕很大,但是需要既懂农业又懂互联网的人才。”陈章良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