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去产能
【会议提出】
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要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要严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产能过剩。
【专家解读】
在“三期叠加”中,很重要的一“期”便是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这些传统政策大多着眼于“需求管理”。可以说,我们今天面临的产能过剩,一方面是有效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则是有效供给不够。
让过剩产能出清的方法有很多种,企业破产和兼并重组都较为常见。但需要指出的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在这一过程中要“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这意味着中央已经充分考虑到了破产这一形式可能带来的阶段性、结构性失业压力及其所引发的种种社会、民生问题。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实际操作中,我们不仅将进一步压缩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过剩产能,而且还将更加注重提高有效投资并给予必要的财税支持,加大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绿色环保等领域优质产品的供给,从而在缓解相关产品结构性短缺的同时发掘新增长点,实现“供给侧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上海市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权衡
6、补短板
【会议提出】
要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推动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投入机制和运营机制。要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使劳动者更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
【专家解读】
此次会议明确提出要补齐经济发展中的短板,并从收入分配、企业造血能力、软硬件基础设施等角度拿出了具体意见。特别是首次明确地提出了“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这无疑体现了决策层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时的果断以及在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问题上的决心。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比较依赖基础设施投资拉动,但大多集中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面,而一些“看不见”的领域却比较薄弱。如,很多城市的排给水设施比较落后、应急能力较差,往往下一场雨就出现了城市内涝现象。这就是投资以“点”为主所产生的弊端。与此同时,我们在智慧城市管理、互联网、信息化、公共服务等“软性”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也要不断加大力度,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要。
正是针对这些基础设施供给上的不足,此次会议才提出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和精准性”。因此在投资方面,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区域内基础设施升级、医疗资源扩充更新等都将成为2016年经济生活的重要看点。
——北京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杨松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