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2015外交大布局:定位中国角色,推出中国方案

习近平2015外交大布局:定位中国角色,推出中国方案

2015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进程中继往开来的重要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中国的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让世界人民更好地认识中国、理解中国,愿意和中国人民合作。当我们回望2015年的时候,中国之于世界的影响,我们会做一个怎样的综合评价?从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我们可以找到线索。

纵观习近平2015年一系列外交场合讲话,“合作”、“世界/全球”、“安全”、“和平”……等一系列词汇勾勒出“习式外交”的鲜明特点,“新型国际关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中国倡导的外交理念也逐步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其中,“合作”一词提到了885次,“世界”提到了621次,“和平”提到了428次(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12月15日)。多位学者分析指出,这些看似平凡的词汇,折射出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不平凡的治国理政的理念。

“合作”、“共赢”理念贯穿中国外交:

摒弃零和游戏旧思维,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从年初首场外交活动开始,“合作”、“共赢”在习近平重要讲话中频频出现,成为贯穿2015年中国外交的重要理念。2015年1月8日,在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习近平致辞指出,“愿将中国发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共同致力于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2015年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时,习近平借用东南亚的“水涨荷花高”,非洲的“独行快、众行远”,欧洲的“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的“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这些不同地区的谚语,提出“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习近平强调,“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

临近年底,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围绕“中非携手并进: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这一主题,习近平在讲话中再次强调“合作共赢”,并提出“一致同意将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决心共同致力于做强和夯实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明上交流互鉴、安全上守望相助、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五大支柱’”。

“‘合作’一词体现出中国的发展,首先靠营造合作共赢的友善国际环境来实现。”复旦大学教授、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沈丁立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指出,合作减少阻力,合作产生助力,这是简单的力学原理和外交智慧。共赢则体现出,中国的理想主义是“世界共赢”,中国的现实主义是“零和游戏不会成功”。只予不取,多予少取,公平予取,就是中国的共赢哲学。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认为,强调合作共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的重要特点。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作为一个整体,明确为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弘扬的精神。其中,首次把“共赢”提升到外交旗帜的高度,成为中国外交高举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的四个要素之一。

胸怀“世界”,放眼“全球”:

多个场合倡导打造“命运共同体”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全球性大国,中国外交不仅具有地区影响力,也具有全球影响力。2015一年间,中国领导人开展全方位的外交工作,“世界”、“全球”概念频频被提及。中国的全方位外交,面向全世界而不局限于一个大洲、一个地区。2015年的中国外交,胸怀“世界”,放眼“全球”,而最能体现中国外交立足全球的另一重要概念,便是本次进入前十位的另一个热词,“命运共同体”理念。“命运共同体”一词,最早出现于2011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中,而在2015年这一年间,无论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等国内会议上,还是在博鳌亚洲论坛、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等国际活动上,习近平都曾多次强调要用“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观察和处理中国自身及外交问题。其中,3月末,习近平曾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提出平等、合作、安全、包容这四个关键词构成的“命运共同体”四个支点。

六个月之后,习近平的联合国之行更是全面宣示了“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曾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近日,在乌镇峰会上,习近平在主旨演讲中更是扩展了“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延展到“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还风趣地谈到,“这一段时间以来,我非常愿意使用‘命运共同体’这个词。”

“‘世界/全球’这一词汇,体现出中国胸怀全球,放眼世界的外交气魄。”沈丁立认为,中国走向世界才能实现腾飞,中国携手全球为的是谋求共赢。中国与世界正日益同命运、共呼吸。“命运共同体”一词,是中国对地球生命圈共性的哲学描述。人类千差万别,共性异性无限。但归根结底是命运相连。获此悟性,则以和为贵。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叶小文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积极倡导、推动建设、努力迈向“命运共同体”。这是来自古老而年轻的中国经过深思熟虑,诚心实意谋求和平发展的诉求。“命运共同体”表达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愿望。争取稳定繁荣的周边,特别是“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都是为了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延续中国的战略机遇期。

走和平发展道路,永不称霸: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和平发展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纵观习近平今年的重要讲话,“和平”与“安全”作为重要词汇频繁出现在外交场合。众所周知,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融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9月3日,习近平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指出,“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2015年9月26日至28日,习近平在纽约出席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并向联合国赠送了“和平尊”,再次传递中国和中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的愿望和信念。“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们要通过和平解决争端和强制性行动双轨并举,化干戈为玉帛”。

当前,世界各国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传统和非传统安全的威胁,追求“和平”的目的正是为了“安全”。在联合国的大会上,习近平充分阐述了和平与安全的辩证关系,他指出“我们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并强调,“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安全相互关联、彼此影响。没有一个国家能凭一己之力谋求自身绝对安全,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从别国的动荡中收获稳定”。

“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国际安全密切关联。”沈丁立分析认为,中国的国家安全为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中国的安全也通过正当维权获得保障。他指出,中国珍视和平,在合作反恐领域日趋积极有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是和平与发展,在维持和平的基础上求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争取持久和平,这点与西方国家不太相同。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