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从严治党重在“廉洁”二字

全面从严治党重在“廉洁”二字

原题:以俭养德 以德治党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共计8条,言简意赅,字字金石声,如明镜高悬、利剑垂空。前四条是针对所有党员廉洁自律规范,要求所有党员公私分明、崇廉拒腐、尚俭去奢、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后四条是针对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规范,要求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通篇紧扣“廉洁”二字,大有深意,耐人寻味。无论治党还是执政,为害最大的病毒病菌就是贪腐。我们党正在进行的反腐治贪,猛药重砭,力度空前,体现了执政党的智慧和决心。

逆果寻因,治病治根。那么贪腐的病因从何而来?无疑是过分的人欲、享乐和自私。而人欲和自私十分顽固,一不留神就会越界滋生,急长猛窜。实践证明,治理之道,必须一手以法,一手以德,这是不二的法门。将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结合起来,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建设的理论创新,由此指导制定的两部党内法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回答了管党治党靠什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党纪和国法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前者正面倡导崇高道德,后者细化约束彰显从严。

法治的落脚点是解决“不敢”,德治的落脚点是解决“不想”。而“不想”既是关键,又是难点。腐败像臭豆腐,闻着挺臭,吃起来挺香。怎样在腐败面前闻臭而却步,知香而缩手?必须要在廉耻这条警戒线面前不越雷池半步。要廉洁先要有廉耻,一旦越过廉耻线,道德的堤防就会崩溃。国无德则危,人无德则败。唐朝诗人柳宗元曾说:“立身一败,万事瓦裂。”事实确是如此,无论哪个朝代,无论什么人,“万事瓦裂”都是因为道德之堤崩溃的缘故。人活脸面树活皮,廉耻是做人的底线。失去廉耻,就会成为那种“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的人。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对寡廉鲜耻之徒从来都是一致鄙夷和挞伐的。朱熹认为,羞耻心这东西,“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 。在一些党员干部中,面对羞耻而不以为耻者并不鲜见,把刮民脂民膏看做“有本事”,对庸俗低级的东西津津有味,甚至以耻为荣。《伪君子》里的主人公答尔丢夫有句名言:人不知道的坏事不算坏事。其实,人在做天在看,“举头三尺有神明”,神明就是老百姓。所以,必须加强全党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

有了扎实的道德根基才能有廉耻心。人的修养决定着道德观,道德观决定着廉耻心。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修养就是培育正气。《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针对从政道德伦理提出高标准要求,特别是首次在党的规章中提出“修身齐家”要求:“廉洁修身,自觉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和“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养气与修身、齐家是一体的功夫。当年刘少奇同志十分重视共产党员的修养问题,有必然的道理。养气是一种慢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所以需要坚持不懈地修养。修养的质量如同水,水质一差,必然会生出各种恶心东西来。回头来看,落网的无论是老虎还是老鼠,其共性就是个人修养差,脱出了底线,结果人活得没了形状。所以加强修养、培育正气,是“强身健体”的根本。

历史上尽管治乱交替、盛衰无常,但其中的一条规律却是永恒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以俭养德是免疫过分的人欲、享乐和自私的良好营养品。生活奢侈糜费,必然增强向社会的求索;增强求索的结果又培养了人欲的胃口;胃口大开而已得有限,就自然向更深险的领域伸手。“成由俭,败由奢”,封建社会有见识的帝王也深谙此理。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平定四川,将后蜀皇宫里的器物全运回汴京,发现其中有一个镶满玛瑙翡翠的盆子,晶莹剔透,他爱不释手,准备用来盛酒喝。一天,蜀主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被召来侍奉皇帝,花蕊夫人一见这玩意儿被大宋天子供在几案上,忙说,这是先王的尿盆啊!惊得赵匡胤怪叫:“使用这种尿盆,哪有不亡国的道理!”马上将盆子击碎了。如果涉足奢侈之河,结果很可能流入贪婪之海。在戒奢上下功夫,是防止步入贪婪陷阱的有效药方。当然这副药吃起来寡淡清苦,远不如那桌奢侈大宴有味道。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