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篇
将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结合起来
从一元管理到社会治理转型仍难
有学者指出,中国社会学界的研究,在理论上继续深化的同时,开始将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结合起来,将社会服务与社会行动结合起来,逐渐走上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道路。但研究同时也指出,中国社会组织还很少,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界限,还很难分清。甚至于很多社会组织还不够成熟,难以承担其本应承担的职责。这就是说,从社会管理的一元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多元治理之间的转型,在理论上易于说明,但在实践中却实难进步。
中小城市空壳化消解户籍政策配置效力
城市新二元结构埋下社会治理风险种子
研究指出,最近几年,一方面政府加大了户籍制度的改革,另外一方面也推进了居住证制度的实施,甚至于在积分落户方面,各地政府也出台了多项规定。但在将城市区别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而分类施策时,却也使绝大多数就业于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的落户需求与政策供给之间出现错配。政府希望通过政策性导引,让农民工就近就地落户转变为城里人,并让他们在中小城市购物买房拉动消费,但中小城市产业空壳化趋势所形成的市场推力,却消解了政府政策配置的效力。毕竟,绝大多数流动人口主要看重的是就业的收入。如果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收入远远高于中小城市,农民工就不可能回流到家乡。因此,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仍然会成为年轻的、学历较高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劳动力的流入地。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就变相形成城市户籍人口与外来人口的新二元结构。而这个二元结构,又在区位分布上形成城市中心区与城乡结合部的张力,给未来的社会治理埋下风险的种子。所以,在户籍制度改革仅仅限于将暂住证升级为居住证,并让居住证承担积分职能的情况下,农民工市民化的重点就取决于地方政府包容性社会政策的配置力度。
中等收入群体庞大而不定型
消费社会牵引出供给侧改革
学术界在近期研究中,经常使用的热词有中产阶层、中等收入群体、社会中间层等,其表达的内涵基本一致。这就是说,中国正在形成一个非常庞大但也不成熟的中产阶层。在阶层结构的转变中,中国的消费结构也从原有的模仿式排浪型转变为个性化、多样化。因为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迅速变化导致了消费结构的迅速变化,但消费品的生产与供给市场却依然如故,所以,其一方面抑制了需求端的改革,另外一方面将庞大的内需转变为外需,导致中产阶层与先富阶层发展出了出国旅游与购物旅游。在中国社会从工业社会转变为后工业社会的过程中,只有认识到消费社会的来临及其影响,才能够适应这一重大转型而发展出供给侧改革,并解决当前消费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
城乡收入差距趋于缩小
居民收入差距趋于扩大
虽然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缓慢下降,近期达到0.471左右。但学术界提出的基于抽样调查得到的基尼系数却依然高高在上,个别数据甚至高于0.5。大家在讨论中得到的一个基本结论是: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的确有缩小的趋势,但收入最高20%人口与收入最低20%人口之间的差距,依然缺少有效的缩小机制。另外,学术界的研究还发现:城市内部常住人口之间的收入差距有扩大趋势,农村内部常住人口的收入差距也有扩大趋势。所以,应该在经济治理和社会治理上,密切关注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的新问题。一些改革仍然走的是“增量改革”的老路,在解决老问题的同时,又增加了新问题,没有起到二次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功能。
(作者张翼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