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有70亿人口,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5000多种语言,只有坚持包容互鉴,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才能取长补短、兼收并蓄,汇聚人类向前发展的巨大合力,共同克服出现的和潜在的各种问题。动辄唯我独尊,总想把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行事方法强加于人,既不符合人类前进规律,也不适应世界发展潮流。
——《命运共同体:万隆精神的时代内涵》,4月24日
编者手记:21世纪飞驰到第15个年头,正值联合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世界要如何发展,国际交往的准则当如何确定,是摆在每个国家面前的思考题。本版接连刊发《在命运共同体中省思国际交往的准则》(4月1日)、《以中国智慧引领全球治理新模式》(9月30日)、《全球挑战呼唤更加协调的全球治理》(11月18日)、《积极外交彰显今日中国形象与担当》(12月9日)等文章,阐释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越是利益交错,就越有潜在共识,就越有合作空间。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呼唤一套与时俱进的秩序,一种符合大家利益的发展方式。命运共同体是生存之道,也是发展之策。这样的理念,植根于中华民族敦厚平和的禀性,契合于中国人“环球同此凉热”的理想,指引着当代中国一以贯之的外交道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对世界发展有着认真思考和执着行动,体现出一个大国的应有担当。
关键词
“互联网+”
“互联网+”各种新业态拔节生长,势不可挡。同时,认真修剪它的枝枝桠桠,避免野蛮生长,也是必须而为。眼下,相对于“互联网+”满世界跑马圈地,一些认知还不甚清晰,规则设置和制度建设更是相当薄弱。根据新业态的不同需求,结合当下社会的实际情况,既为其营造出更宽松的环境,也扎好篱笆,完善规则、规范发展。如此,方能激发“互联网+”释放出“1+1>2”的能量。
——《确立规则避免“互联网+”野蛮生长》,6月5日
编者手记:犹如雨后春笋,“互联网+”各种新业态拔节生长,势不可挡。然而,与大多数新生事物一样,它也表现出许多不适应性。刊发于4月17日的评论《以新思维管好“互联网+”》指出,新生事物的成长往往与“野蛮”相伴,打赢产业融合这副好牌,需要监管工作的新思维。对已有法律法规优化升级,对空白盲区填补完善。待到构建起及时有效、成本高昂的惩罚机制,涵养出不能、不敢和不想的制度氛围,就能把失范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站在“互联网+”的时代风口上,需要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智慧来洞察时势,也要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气度来谋划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要实现弯道超车,根本上还是要聚精会神干实业,走技术尖、质量精的路线。正如《“互联网+”要做实“+”后的东西》(7月10日)一文所言,摒弃浮躁功利之气,静静地做好一个个小的零部件,直到臻于极致,才能在这个“每一个个体的世纪”里,以互联网作为最基本的基础设施,创造更大奇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