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安全意识
安全生产中的任何一丝侥幸都是对责任的消解。层层松劲、不断稀释,当曾经重于泰山的责任变成一推就倒的空壳,灾难也就不期而至了。逐个环节校准责任偏差,“大概齐”式的治理显然不行,政府相关部门必须革新观念、精耕细作,始终在实践中尊崇科学规律、敬畏科学标准。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社会”,“以人为本”必须成为城市治理中永远的信仰。
——《“风险社会”呼唤科学的精细化治理》,8月19日
编者手记:近些年来,这样那样的公共安全隐患就像一只只潜伏着的猛兽,人们提高警惕时,它们静默不动;一旦麻痹大意,它们便纵身而起。本版刊发文章《安全意识必须与社会发展并肩同步》(6月5日)分析认为,公共安全事故一再发生,原因固然是复杂的,但不能不正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急速变迁,确实增加了公共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也提升了公共安全治理的难度。越往前走,中国社会各种资源和要素(包括人)的流动将更加活跃,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在提高增多,公共安全形势会愈发错综复杂。
在拥有13亿多人口又处于快速发展期的中国,求解这道安全命题并不容易。总体来看,我们国家的凝聚力、制度的优越性,可以确保在天灾人祸面前众志成城,调动一切手段、采取一切措施、不惜一切代价,竭尽全力地抢救每一个人的生命。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现代化的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仅在于应急响应和紧急救援,更在于防患于未然,消除安全隐患于萌芽状态。这显然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企业、个人都是主体,都应当参与其中、协同配合。
关键词
正确历史观
一棵树,树根有多深,树冠就有多高。这是历史和现实的隐喻。对一个民族而言,能不能上好历史课,能不能时刻保有对历史的清醒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未来发展的高度。对今天的中国人而言,不知当年“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浴血奋战,不懂先辈“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的执着信念,就不会理解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于苦难中重生的心路历程,更无从把握中国从黑暗中寻求曙光的伟大转折。
——《牢记抗战史是中国人的必修课》,9月2日
编者手记: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在特殊的时间节点重温历史,展示的是期盼和平的心愿,表达的是各国人民捍卫正义的意志。今天的世界已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国际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期盼和平、更渴望发展。通过纪念胜利夯实历史共识,在更多人的思想中筑牢保卫和平正义的屏障,才能让这一世纪成为美好的百年。
作为新兴大国,中国希望借纪念活动传递中国态度、贡献中国智慧,敦促各国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中找寻道路,在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实现利益。本版9月9日刊发文章《从盛大阅兵中读懂战争与和平》提醒,今天的世界在通往和平的道路上,仍然荆棘丛生。某些势力、某些政客对待历史的态度以及他们的现实作为提醒我们,法西斯意识形态仍未彻底肃清。对此,《否认历史定论就是与人类正义为敌》(5月27日)、《以唯物史观廓清历史认知迷雾》(8月5日)、《用史实讲清我们党的中流砥柱作用》(8月12日)等文章,从行为本质、价值观、方法论等不同角度进行驳斥。回击这样那样的奇谈怪论,历史本身就是最好的武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