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质量决定供给质量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扩大有效供给”开启了结构性改革之路,宏观调控政策翻开新的一页。
一切供给来自人类劳动,劳动力就是经济学中所说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质量决定供给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把劳动力数量与质量进行有机的组合,推动一个全新供给结构的出现。毫无疑问,发展质量提高与经济效益改善的来源正是劳动力质量本身的快速变化,它能够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持续提升。劳动力是供给的创造者,也是有效需求的来源,劳动力成为供需均衡的最主要因素。实际上,供给的有效与无效并非哪一个权威机构或政府部门就能任意作出的,过去的统计数据也不可能提供未来增产或减产的真正依据,一个令人赞叹的供需均衡状态则是由市场的所有参与者经过不计其数的看不见交易而生成的。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一定会带来更有效的供给体系,生产率总是与更高质量的劳动力直接相关,劳动力又影响了市场的消费行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使劳动者更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环境”已点明了要义,明确昭示了把劳动力投资置于结构性改革的优先地位。政策需要再往前一步,就是把劳动力质量提升作为政策重点,要将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技术能力与创造能力匹配起来,成为劳动生产率能够实现持续提升的投入品,它可以使供给体系变得更有效率,更有创新力。
新增长孕育着新工作岗位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生产要素存量增加、质量提高以及生产技术进步的结果。要素投入增长率可以用两个时期的两个指标来说明:2000-2012年,二产劳动力从1.62亿人增加到2.32亿人,增长43.3%;三产从1.98亿人到2.31亿人,增长39.7%,略低于二产。2012-2014年,二产劳动力下降了0.61%,三产劳动力增长13.3%,远高于二产。但是,后一时期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却低于前一时期,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供给结构需要重大调整的并不是产业的比率,而是要使劳动力质量有一次普遍提升,通过要素禀赋改变来创造更多、更高质量的就业水平,要素质量优化是任何经济结构转型与升级成功的基本条件。
2016年,旧工作岗位将以非同寻常方式消失,新工作岗位数量一定会超过消失数吗? 新工作岗位会是哪些?2015年,欧盟失业率仍然高达10%。以2010-2014年欧盟就业岗位净增加数及其结构来看,新增27.5万人,其中新增就业量的主要部门是科学、技术与专业部门,以及其他商务服务部门。德国和英国在这两个部门新增就业数分别是160万和100万,与此鲜明对照的是希腊、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则失去了300万就业岗位。就投资的效果来看,政府对产业的投资远不如对劳动力投资来得重要,要对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保持高度的关注,更要采取非常积极的各种政策来加大对劳动力质量提升的投资力度。增长主要是人力资本积累所推动,只有舍得投入,才有供给创造,才有增长前景。
同时我们也看到,有关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引起了整个社会对2016年就业状况的忧虑。中国经济增长正朝着日益偏向具有技能和创造力的劳动力结构转变,新的增长特征孕育着新的工作岗位。一方面,生产力增长可以通过刺激需求来刺激就业的增长;另一方面,生产要素质量提升创造了新的供给,产生新的需求,就业随之上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