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身份认同(2)

中国人的身份认同(2)

文化认同

中国人的身份认同和国家认同,还离不开民族文化的认同。我们中华民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是世界上唯一从古到今传承下来的文化。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这样定义文化:“人类,只有人类,能够创造自己想要的环境,即今日所谓的文化”。“由于人类具备独特的,彻底变革环境的能力,所以人类不用经过生理上的突变便能很好地应对周围的环境”。“具体地说,人类文化包括工具、衣服、装饰品、制度、语言、艺术形式、宗教信仰和习俗”。以这样的视角来看中国的文化,就可以理解它是中华民族为适应与改造生存环境而创造出来的,它就是“天人合一”的产物。既然是与生存环境紧密联系,那么,它一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叫作“与时俱进”。但不论怎么变,都离不开外部环境,离不开我们所说的“大道”。我们的国家没有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步伐,导致国家的衰落和人民受辱,这里确有传统文化保守落后的因素。但西方列强的入侵和瓜分,却也激活了我们文化中固有的自醒、自力、自强,在新的条件下努力寻求适应与变革,以应对新的环境,我们又成功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了。这一历史变化诚然是学习外部的结果,当然也是自身文化发掘、发挥、融合、变革的结果。所以说,我们当今的改革,事实上也是秉承自己传统文化活的精神,继续创造更好的环境,也同时创造更辉煌文化的必由之路。完全没有必要产生文化自卑、文化自悲的心理,而应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既然我们从民族文化中可以理解到继续前进的精神依据,而不是像有些学者指出的那样,传统文化全是阻碍现代化的负累,那么,我们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继承和弘扬它的精要部分。我们的圣贤主张“内圣外王”,提出“天下为公”和“世界大同”,将“格物、致和、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统一起来。其中,重教精学,依道而行,重视修养,就是一个很好的特点,值得抓住并继续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闹革命,推翻了旧世界,建立了新秩序,重要的一条是她自身有坚定的信念和铁的纪律,要求其成员都有自觉的党性修养,且始终以人民的福祉为奋斗目标,因而形成了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也成为共产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要继续前进,这些民族的、优良的文化就是不可或缺的。

笔者想借此说一个文化现象:美国知名历史学家、哲学家威尔·杜兰特专注于世界文明史研究。这位美国自由勋章获得者曾著书向世界推荐了十位最伟大的思想家,第一个就是中国的孔子。他在穷50年心血创作的《世界文明史》中,有这样一段话:“群众最常见的做派就是喜欢通过贬抑他人来达到吹嘘自己的目的,尤其是指出伟人的缺点,更可以满足这一心理。”我理解:既然是最常见的做派,那它就是指一种习惯或习俗,既涉及人的认识范畴,又涉及社会传播领域,它也就是文化的一部分了。如果把这种现象延伸一下,把“贬抑他人”理解为“他人做的事”,把“伟人的缺点”延伸到“对领导做事的理解”,这样做似乎并没有脱离威尔·杜兰特所指的规律以及范围。那么,我们就会看到,事情不仅仅像中国老百姓所说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样一种认知和传播习惯,而且在群众的习惯心理中,自然就有一种对管理者、对别人表现的贬抑和距离因素。我觉得这是我们国家、社会和民众都应该直面的一个问题。因为它可能对社会进步有间接的积极意义,但更多的可能是对国家文明起消极作用的因素。而它又不是简单命令可以改变的,难怪列宁要说“千百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

还应该认识到,所谓文化,其实也是意识形态。中国的文化是中国的意识形态形成的基础;西方的文化,是形成西方意识形态和所谓价值观的基础。东西方文化不同,其意识形态也就不同,这本没有什么奇怪。而意识形态的不同,会造成社会体制的不同,这也完全合乎逻辑。同时,我们的文化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它并不排斥外来的文化,并不影响我们随着社会进步,或为了社会进一步的发展,而学习外部先进、成功的东西,经过消化吸收,把它本土化。因为外来文化的存在和影响也是我们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事实上中华文化就是在不断与外来文化碰撞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那么,我们今天为什么不能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创造出更好的、更能适应各民族发展的、更新的文化呢?

都说最好的创新是融合,那么,中国参与创造和引领人类新的文化,不仅完全可能,而且正逢其时。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