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式经济学六论(3)

习式经济学六论(3)

习近平“两手合力”论

习近平经济思想最重要的创新之一,是“两手合力”论,即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政府和市场是目前中国发展的两大推手,二者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发挥不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关系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实践和理论创新,这本身也是对经济与政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重大关系的探索、实践和理论创新,前人并没有给我们提供现成的答案,因而必须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基于此,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简称“五十条”)。而后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以及十八大都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认识上不断深化。直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六十条”),明确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对此习近平指出,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同时他也指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

针对围绕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激烈辩论,习近平不仅从中国的具体实践,而且还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提出了“两手合力”论。2014年5月26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事实上,中国在发展市场经济方面,还只有比较短的历史,不是一个长期演进、高度成熟、法治完备、充分竞争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对此,习近平有着深刻认识。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他在作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决定的说明时指出,“市场秩序不规范,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市场规则不统一,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等等”。我们既不能因为存在这些缺陷而放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也不能对此自由放任,这就需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作为东方巨人,的确需要“两只手”,即“看得见的政府之手”和“看不见的市场之手”。“两只手”总是优于“一只手”。政府和市场“两只手”要协调配合,政府“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之间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要统筹把握、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协同发力,要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发所长。“两只手都要硬”,硬而不僵,更加尊重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两只手都要活”,活而不乱,充分发挥“两只手”各自的优势。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