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中国古代的盛世(2)

再论中国古代的盛世(2)

三朝盛世的统治者们创造新策,推行新政

三朝盛世的统治者们转变治国思想,进而结合治国理政的实践,创造新策,推行新政,成功地推动中国社会不断走向文明和进步。

(一)轻徭薄赋。西汉初年的统治者一改秦朝赋役繁重的苛政,田租从“十税一”改为“十五税一”,汉文帝时改为“三十税一”,徭役从每人每年一个月减为三年一个月。唐太宗时期主要不是减免租赋,而是防止滥用民力。唐太宗带头减少“劳弊之事”。贞观元年,他本打算建造宫殿,材料已齐备,但想到秦亡的教训,便停止了。翌年,群臣以“宫中卑湿”为由,多次请求建造新的宫殿,他始终未同意。

(二)广开言路。汉文帝即位不久,便废除诽谤妖言之罪,允许臣下大胆提出不同政见,努力营造宽和的政治空气。在这方面,唐太宗做得尤为突出。贞观二年,唐太宗问什么样的君主是明君?魏征回答:“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他深明隋炀帝偏听偏信的结果是身死国亡,自己便虚心纳谏,要求臣下踊跃谏诤。在他的倡导和鼓励下,前后有30多人进谏。其中,魏征一人所谏就有200余事,数十万言。太宗从谏如流的开明作风,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改变了君臣甚至臣民上下阻隔、闭目塞听的状况,使君臣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下情。

(三)任用贤才。三朝盛世的统治者们深知,用人得当与否,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1.建立选官制度。察举制始于汉文帝,成于汉武帝,就是由地方官以德和才为标准举荐人才。察举制实行之初,确实选拔了一批人才,使文帝、景帝和武帝时期成为人才济济、功业鼎盛的黄金时代,但到后来,逐渐出现了弊端。科举制自隋朝创立,延续至清末,实行了1300多年。科举制把读书、应试与做官联系在一起,否定了门第出身,使一批出身寒门、有才华的知识分子进入到官吏队伍,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推动了革新的实现和盛世的形成。

2.重视搜罗人才。李世民称帝之前,就开始揽聚人才。每击败一个武装集团,就“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李世民称帝之后,“开馆于宫西,延纳四方文学之士”,供给珍膳,恩礼优厚。唐太宗不讲门户,不分亲疏,不避仇嫌,不论前后,只要他们确有才能,忠心于唐,都委以重任。而他们也辅佐唐太宗成就了贞观之治。

3.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唐太宗任用房玄龄、杜如晦做尚书仆射,共掌朝政,分别发挥各自长处。他认为:“玄龄善谋,如晦能断故也。”治理国家,难求贤才,更难充分信任贤才。皇帝要能辨别是非真伪,与贤臣建立信任关系,贤才就会打消顾虑,尽忠效力。唐太宗听从魏征的建议,“竭诚以待下”,与群臣推心置腹,形成上下同心的大好局面。唐玄宗放手让贤才处理政务,不多加干涉。对此,后人评论道:“人君劳于求贤,逸于任人。苟得其人,则任而勿疑,乃可以责成功。明皇即相姚崇,而委任之如此,其能致开元之治,不亦宜哉!”

(四)崇尚节俭。汉文帝是有名的节俭皇帝。他在位23年,宫室苑囿等无所增添。他多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宝。他平时常穿价格平易的黑色服饰,所宠爱的慎夫人衣不拖地,宫中的纬帐不施纹绣。

(五)完善法制。唐太宗令长孙无忌、房玄龄整理和修订唐高祖制定的《武德律》,删繁就简,变重为轻,成《贞观律》,奠定了《唐律》的基础。唐玄宗下令编撰行政法典,特别是历时16年,修撰完成《唐六典》共30卷,详尽规定唐朝的各级机构和官吏任用,是开元时期政治体制的完善总结,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行政法典。

(六)团结异族。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思想开明,对周边民族实行“羁縻”政策,即在各民族共同尊奉唐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基础上,承认各民族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不强迫他们改变民族习俗,不迁徙他们入内地,不设立同内地一样的州县等。因此,贞观时期,民族关系比较融洽,不少部落主动要求归附。

古代“盛极而衰”现象反复出现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中国历史上的盛世,都未能避免“盛极而衰”。唐朝盛世,史所未见。但“安史之乱”的狂飙,瞬间吹散旷世繁华。康乾盛世何等辉煌,但乾隆刚一退位,就爆发白莲教起义。各地骚乱,使清朝从此陷入风雨飘摇。在“盛极而衰”现象反复出现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一)统治者后继乏人。国家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注入活力,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再加以正确的政策指导。安于现状、墨守成规,不能长久地维持繁荣富强。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最终都趋向守成。统治者们由开拓进取转为“持盈守泰”,社会各界由奋发有为转向享受太平,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逐渐滋生、积累、酝酿。而封建统治者后继乏人,直接加剧了这种状况。回望盛世,都有明君领航。汉有文帝、景帝、武帝,唐有太宗、武后、玄宗,清有康熙、雍正、乾隆。他们雄才大略,励精图治,知人善任,身旁有一批志存高远、才略卓越的名臣辅佐,共同促成盛世降临。然而,在封建社会,人治大于法治,国家的发展没有可靠的制度保障。在实行家天下的专制王朝中,君主的素质总体上一代不如一代。数世之后,即位者全都“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才略根本不能与其太祖、太宗相比。朝中则老臣凋零,裙带风行,宦官当道。守成已难,更谈何开拓进取。

(二)统治集团丧失忧患意识。唐太宗执政早期尚能听从魏征的劝告,居安思危。后来,他滋生自满心理,逐渐走向奢靡,在纳谏、用人、执法方面不如以前那样清醒和公正。唐玄宗实现开元之治以后,“好大喜功”,由“明”转“昏”,怠于政事,委任奸佞;偏听偏信,不纳忠言;追求奢靡,激化矛盾。玄宗晚年宴乐无度,喜好女色。在他的带动下,“公私相效,渐成风俗,由是物务多废”,史称“侈心一萌,邪道并进”。官僚机构庞大、贪污腐化成风,必然造成百姓负担加重、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三)统治阶级固步自封,看不到世界发展大势。大清盛世的缔造者盲目乐观,沉湎于荣华富贵,使盛世成为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进步潮流的肇端。从1662年到1795年,几乎与满清盛世同期,西方国家正在经历自文艺复兴以来延续数百年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最终促成如火如荼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国家加速发展经济、科技和军事。值此世界剧变的关键时期,康雍乾三朝却进一步强化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社会更加封闭愚昧、妄自尊大,使“东方睡狮”深陷封建社会泥沼,停滞不前、不可自拔。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不知不觉地成为世界进步潮流的落伍者。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