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8日,政协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六次主席会议通过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双周协商座谈会工作办法(试行)》。2013年10月22日,全国政协召开第一次“双周协商座谈会”,至今已召开了42次,就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的广泛议题进行了深入的协商座谈,提出了大量的意见和建议。
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是以“双周”为时间间隔,融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为一体,实现以界别为基础、专题为内容、对口为纽带、座谈为主要方法的特殊会议协商形式,起到了增加协商密度、增加交流力度、增加共识程度的作用,是十二届全国政协加强协商民主建设的一项创新。
做好计划。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政协制定了年度协商工作计划,对年内2次专题议政性常委会、2次专题协商会等重要协商活动作出安排。在此基础上,又对全年20次“双周协商座谈会”提前作出计划,明确了会议议题、具体时间、承办单位。全国政协对各类协商活动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增强了全年总体工作部署的科学性、规范性、指导性,使得不同大小、不同规模、不同内容、不同时间的各项协商活动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交替进行、有序展开。“双周协商座谈会”全年计划也使得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政协各专门委员会提前针对所承办的会议议题进行充分讨论、开展深入调研、认真准备发言,将会议各项准备工作做得更加深入扎实,保证“双周协商座谈会”有更高的质量。
选对题目。42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一会一题,实践证明选题是会议成功与否的关键。从共性上讲,政协会议的协商议题都应“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符合上述要求,无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哪方面问题作为“双周协商座谈会”内容都是适合的。反之,若选择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的清谈闲话,就没有尽到政协履行职能应有的职责。同时从个性上讲,与政协全体会议的“全面协商”、政协常委会议的“重点协商”、专题协商会的“专题协商”在人数和时间都很不相同,每次“双周协商座谈会”要在短短3小时以内把问题谈透彻、论完整,它该选择哪些具体问题是有特性、有规律可循的。
从实践经验看,大会大题目、中会中题目、小会小题目,量体裁衣、会题相宜是一个基本规律。“双周协商座谈会”成功选题有两个特点:一是题目要小。题目太大,比如“维护职工切身利益”就较难驾驭,容易谈大、谈空、谈虚、概念化。题目较小,比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就较易把控,能够谈深、谈实、谈全、可操作。选对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小问题”,研究突破后促进“大问题”得到解决,是“双周协商座谈会”选题的一个成功经验。二是切口要窄。比如若是全面讨论雾霾和大气污染治理问题,其众多影响因素在半天内难以厘清,但将这个问题切口在“汽车尾气治理”上,则容易进行集中讨论,甚至聚焦出黄标车对大气污染的“突出贡献”问题,促使政府出台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