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伊核时代”——
协议落实前景不明,地缘政治力量多方角逐
王友明
伊核问题修成“正果”,相关方能否顺利履行协议成为焦点。伊朗试射导弹再次引发美国与伊朗关系紧张,伊朗辩称,导弹计划与核协议无关,是美国蓄意挑起事端。美国威胁再举制裁“大棒”,双方“口水仗”升级。伊朗虽高调反击美国,但在履行伊核协议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减少离心机数量、降低铀浓缩的浓度等等,毕竟伊朗是伊核协议的“得分者”和“受益方”。美国也无意让美伊关系失控,伊核协议是奥巴马任内屈指可数的“外交遗产”,协议成果如果付之东流,并不符合美国利益。至少在奥巴马任内,美国会管控危机,确保伊核协议如期执行。
沙伊断交风波是伊核协议的后续反映,也是叙利亚危机的溢出效应,同时也是地区教派矛盾、域内大国争夺“头把交椅”、域外大国博弈地区主导权的综合表现。伊朗借助中东动荡,趁乱坐大;借助伊核协议,趁势做强。什叶派大国伊朗的独大走势,引发逊尼派大国沙特的危机感剧增。2016年,中东地区仍将在新旧矛盾交织,热点、难点交汇中前行,地区局势将呈现“危机此起彼伏,动荡持续发酵”的特征。
乌克兰危机——
迫于反恐压力,俄美欧对抗烈度有所减弱
陈玉荣
乌克兰人民已经厌倦了政治动荡和战争,渴望和平。但乌克兰何时能彻底走出危机,还看不到时日。解决危机的钥匙并不在乌克兰手中。乌克兰危机的实质是俄美欧大国之间的激烈博弈,乌克兰成为双方在欧亚大陆争夺的政治“支轴”国家。冷战结束以来,西方从未放弃遏制俄罗斯、分化独联体的政策。北约和欧盟不断东扩,极大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安全和经济空间。
2016年俄美欧围绕乌克兰的较量还将延续。今年1月1日,乌克兰同欧盟自贸区正式启动,踏上脱俄入欧之路。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痛失乌克兰大市场,也失去西部边界的安全屏障。作为回应,俄罗斯对乌克兰关闭了独联体自贸区市场,并对乌克兰的30亿美元债务提起诉讼。
不过,鉴于俄美欧大国在反恐问题上找到了对话平台,今年俄美对抗烈度会有所减弱。去年土耳其G20峰会期间,普京同奥巴马的“双人幽会”打破了俄美关系僵局。深受恐袭和难民潮煎熬的法德等欧盟国家,考虑俄罗斯“打恐”的诉求上升,在处理乌克兰问题上放低了调门。事实上,美国和欧盟大国在“健忘”克里米亚,转而要求实现乌克兰东部的军事停火。普京德国之行,将成为乌危机以来俄对西方大国的破冰之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