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新时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编者按:2015年12月1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召开。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让互联网发展成果惠及13亿多中国人民。在这种形势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变得更加突出。我国目前的网络意识形态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我们又该如何净化我们的网络环境?《求是访谈》特邀青年学者李艳艳,和我们共同探讨新时期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访谈嘉宾:李艳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

精彩观点:    

■ 意识形态斗争的形式是日趋复杂多样的,参与方、话题内容、还有话语形式等方面都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

■ 这四波的“呲必中国”现象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发生在中国社会处于一个急剧转型期,处于对于中国道路将何去何从这样一个历史性选择的关键时期而出现的。

■ 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领域,我们并不是去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的,也不是主动的去参与了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相反正是因为我们取得了一种相对弱势,被动的地位过后,在这种逆境的情况之下,要求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状态,要争取扭转这种局面,去主动的争取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动权。

■ 我们的法制建设能否应对这些挑战,切实地以依法治国,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而是应该是实质上的,内容上的,依法治国的真正目标,是要落实到维护社会主义政治安全,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这种,在全社会主流的引导的地位。

访谈实录:

主持人:网络意识形态是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上的反映。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已经拥有6.7亿网民,413万多家网站,网络已经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那么,我国的网络意识形态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李艳艳:第一个特点,由突发社会事件上升为网络意识形态论争,或者说斗争的频率加大。2014年以来,很多社会热点事件,比如说昆明暴恐、东莞扫黄,还有马航失联、招远血案、鲁甸地震等等这些事件。另外还有一些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事件,包括我们去年底的关于《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篇文章,还有今年上半年随着教育部落实中央精神,要求高校教师坚守“三个底线”所引发的一系列舆情风波,以及广泛传播的“穹顶之下”这个视频片,央视某著名主持人的饭局门事件等等。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社会事件里面所引发的这种公共讨论当中,很大程度上都引发了意识形态方面的论争、争端。

第二个方面就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形式是日趋复杂多样的,参与方、话题内容、还有话语形式等方面都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尤其是在话题内容的方面,这些年来对于党史国史军史以及英雄人物的评价,已经成为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重要的话题。很多的第一线人物,我们所熟知的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雷锋等等的英雄人物,对他们的评价出现了,甚至很多的负面的,蓄意的去诋毁他们的一些言论,进而引发的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的斗争,也是非常激烈的。

第三个方面就是,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对于民众政治心理的状态的影响是越来越加深的。与我们以前所熟悉的这个传统媒体的舆论场不同,在以公共讨论为特征的网络舆论场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这个地方并不是以你的身份是否是权威媒体来获得舆论的话语权、引导权。也就是说,他们会利用这种网络传播的这种转发关系,以及他所形成的这种各方面的传播的节点,形成一种节点群,形成相应的传播的据证,来形成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的那种党派和正义。

第四个方面就是,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存在向社会政治事件转换的一种新的乱象。比如七月份的时候北京有一家律师事务所有“死磕”律师,为什么叫“死磕”律师呢,他那个惯常的操作手法,就是把社会的普通的事件炒作成敏感事件,再把敏感事件炒作成政治事件,接着就是把网上的舆论引向到线下,引向为社会的街头政治,组织“群众”上街示威,而这些群众呢,又是他们所买通的,给予了经济利益报酬的。    

主持人:如今,我国互联网上存在一种十分荒唐的现象:只要是与中国有关的事情,不论其本身的是非曲直,都会责怪甚至辱骂中国和中国人。网友们将这种全盘否定中国的现象称为“呲必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李艳艳:我查了一些历史性的资料,可以说“呲必中国”现象并不是最近,或者说这一两年才出现的,它有很深刻的历史的根源的。中国近代史上“呲必中国”的现象最早出现于1840年以后,也就是说随着我们中国开始沦入被动挨打的地位,在进入了近代的屈辱史当中,尤其是在甲午战败之后,“呲必中国”的现象出现了。这应该是“呲必中国”的第一波。第二波出现在中国革命的道路当中,第三波是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们中西方的交流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活跃程度,在这和西方意识形态,我们在西方意识形态的时候,我们也出现了“呲必中国”现象。我们现在所遭遇的,应该是第四波,在二十一世纪,网络时代开始走入中国大众生活后出现的。纵观这四波的“呲必中国”现象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发生在中国社会处于一个急剧转型期,处于对于中国道路将何去何从这样一个历史性选择的关键时期而出现的。可以说“呲必中国”现象,它是折射出一部分人,对于中国未来走向的一种不自信,缺乏自信心这种情绪。正是由于他们对于中国未来的走向没有足够的底气,于是选择了全盘接受西方,进而将会“呲必中国”。通过网络时代也可以看到,“呲必中国”这种现象产生了放大的效应。这种言论集中地曝光于网络舆论场上,以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舆论漩涡冲击着我们每个人的情绪,冲击着我们每个人的爱国情感,所以才引起了我们广泛的重视。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