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儿科医生告急”医改须发力(2)

面对“儿科医生告急”医改须发力(2)

儿科医生告急,医改拖不得

儿科医生告急,已经不是新鲜话题,这几年地方乃至全国两会上,都有代表或委员针对儿科医生缺乏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儿科医生稀缺,大致有两个层面的原因:其一是医生培养方面,儿科本科专业被合并到其他专业,直观上导致专业儿科医生的衰减。

其二是更现实的因素,在现有薪酬体系之下,医生的收入很大程度来自药品或者医疗器械,相对而言,儿科医生通过“以药养医”创收的空间不够大,因而整体收入偏低。再加上医疗对象的特殊性,孩子表达病情等未必很准确清晰,而家长比较容易因为孩子的病情变化情绪激动,所以儿科也是医患冲突比较激烈的领域。“收入低、风险大”,这在客观上也让很多人不愿意从事儿科医生。

儿科医生少,导致每名医生的负担重,负担重导致医患沟通方面容易粗糙,粗糙再导致医患冲突……这些年儿科领域就处于这样一种恶性循环的环境下。要摆脱这样的恶性循环,最核心的还是薪酬体制改革,这当然也是整体医改的一部分。让医生的收入和他的专业劳动相关,跟看病的质量和次数相关,而不是和开了多少药、用了多少医疗器械相关,这样才能保证儿科医生的收入和专业尊严。

有数据显示,美国平均每千名儿童拥有1.46位儿科医师,是我国的三倍多,儿科医师的收入也相当可观。数据差异的背后,意味着每位医生平均每天医治的患儿不到中国医生的三分之一,这样就会有更从容的时间和心态治病,也会无形中化解不必要的医患冲突。

无论理论推演还是国外案例,都证明要发展儿科医生,关键是通过薪酬体制改革提高儿科医生的收入,收入是吸引人才的基础。现在一些高校已经重设儿科的本科专业,这对于缓解儿科医生荒当然是必要的,但如果不能有体面的收入,现有的人才都在不停流失,新增的医生也未必留得住。

儿科医生的匮乏,是医疗薪酬体制不合理的突出体现。医改已经说了多年,扭转“以药养医”的舆论呼吁也有多年,但不得不说落地的速度还是太慢。薪酬制度是医改的核心领域,这个领域不推动,医生这个核心主题的收入得不到保障,要他们配合其他层面的改革恐怕很难。所以儿科医生的一再告急,也是对医改提速的敦促。

别把“儿科医生告急”只当小儿科

“儿科医生告急”已经成为全国现象,看到这些,有些人又开始习惯性吐槽了:就因为医生少就可以让儿童等待6个小时?就因为医生生病了就可以不给孩子看病?就因为资源稀缺就可以只收危重儿童?有人直指医德出了问题。这样的指责毫无道理。这和医德真还没啥关系,这是因为儿科医生资源缺少。

面对如此尴尬情况,一味埋怨,一味谴责,都没有丝毫意义。应对儿科医生告急,还需要制度对症下药。

应对儿科医生工作高负荷、高风险、低待遇造成的人员稀少问题,对于儿科医生人才的培养应该有倾斜机制。这让笔者想到了贵州省的一个政策,为了鼓励更多人投身教育事业,贵州大学将师范专业进行了开放,凡是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减免一切费用,并且优先安排就业。这样的办法已经运用到很多稀缺人才培养中,比如幼教的男教师。道理是同样的,为了鼓励更多人投入儿科医生这个专业,也应该出台鼓励性政策,让更多人报考儿科医学专业,这个时候不妨也借鉴免费师范生培养机制。

不愿意从事儿科医生这个专业,还有一个焦虑。那就是担心儿科风险比较大,儿童患者不同于成人患者,承受能力较低,不善表达。很多时候看病问诊根本就没有“问”的可能,这不仅增加了确诊难度,而且会有各种纠纷。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建立“医疗风险金”制度,要么通过社会保险化解风险,要么由卫生部门建立专项资金预防风险。

至于说待遇低问题,也需要改变目前的考核机制。对于医生的考核不能只是看给医院带来了多大效益,还应该结合社会效益。为儿童看病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应该把这个因素考虑进来。二孩时代已经到了,眼下出现的儿科医生告急的现象,如果不加以重视,就会在未来遇到更大困惑。儿科医生告急,需要制度对症下药。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