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十三五”的中国经济即将迎来转型升级的攻坚战。能否迈过转型升级这道坎儿,决定着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前景。
探求转型路径多年的中国决策层近日提出“供给侧改革”的理念,明确“产业政策要准”,强调“准确定位经济结构性改革方向”发展实体经济。这意味着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将更多从供给侧出发,更加精准地发力,实现经济转型再平衡。
经济转型关键在供给侧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为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中国整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正加快向第三产业主导的形态转变。然而,在产业结构表现出显著改善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三产的提升潜力仍然十分大。与欧美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三产比重相比,中国三产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仍然较低,还不到50%。另一方面,中国工业体系中传统工业较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长难以弥补传统工业的萎靡,内部结构矛盾十分明显。
“有些产业,产能已经达到了物理性的峰值,价格再怎么降,产品也很难卖得出去,再怎么扩大投资,需求也很难消化现有的产能。同时有些产业,达到了资源环境约束的承载能力峰值。”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说。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似乎陷入了一种困局。打破这一困局,必须打破以往的思维惯式,从更长远的发展视角来寻找解决之道。
“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并不是扩张经济总量,而是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就是提高生产力。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正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中国各方面的要素生产力。
“这作为一条主线,是中国经济下一步长期稳定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说,现阶段,政策着力点应放在加大供给侧调整力度上,引导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和结构调整,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价格企稳,企业盈利能力恢复,才能实现转型再平衡。
精准发力调整产业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为结构性改革提出了五大政策支柱,新增加了产业政策要准、改革政策要实两项。
要做到“政策准”,首先要做到“把脉准”。对当前中国经济而言,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就是结构性的产能过剩,特别是钢铁、铁矿石、煤炭、石油、石化等重化工业部门,产业过剩很严重。统计显示,PPI已连续40多个月负增长,这五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70%到80%。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化解过剩产能无疑是当前最迫切也最为棘手的一件事。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大力度的改革。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中有大量国有企业,如何把握好减产能和稳增长之间平衡,不仅需要国家层面推进改革,还要进一步推动市场化的兼并重组,用市场化的办法对生产力进行重新整合,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而实现整个产业的优化。
一方面,加大产业内部结构调整,让“僵尸企业”尽快出局,改造传统产业;另一方面,加快服务业发展,特别是新兴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这些都将是未来产业政策的重要发力点。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传统产业有巨大提升空间。要实现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梦想,必须用技术进步解决传统产业技术落后的问题,引导更多投资推动传统产业调整升级,加快产业结构“深度调整”。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必须以新兴产业支撑创新型经济、引领经济增长以至成为新的产业增长极,通过市场吸引更多的要素资源来优化中国制造,按照新型工业化的思路,推动中国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