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生产”向中高端迈进
如今,哪位国人出国似乎都要满载而归,各种海淘、代购更是比比皆是。在海淘浪潮下,隐藏着一个事实:今天的中国不是没有需求,涌向海外市场万亿元的购买力就是现实存在的购买力,但是目前中国所提供的产品,无论从产品品种还是产品质量上,均与消费者所需要的不匹配。
“今天中国的问题未必是总体消费不足,而是供应与新型的消费需求不匹配。而且,好的产品本身可以制造需求,苹果的iPad就是产品制造需求的范例。”瑞士信贷亚太区首席经济师陶冬认为。
应对这一问题,唯有通过创新和技术提升实现中国产品的转型升级,实现“精致生产”。说白了,“精致生产”就是把活做细,就是人们讲的“工匠精神”。中国制造业规模已经很大,但精细化程度仍然较低,生产“精致化”潜力很大。
杨伟民认为,中国的供给体系,总体上是一种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同时存在着结构性的有效供给不足,比如说平板玻璃严重过剩了,但电子用的平板玻璃,电视用的大平板等等还是不能生产。风电设备总体过剩了,但控制系统和不少零部件还需要进口。
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快培育有利创新的环境。在任何一个经济体中,创新的主体都应该是企业。政府最重要的职责是打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的作用,使企业形成稳定预期,同时促进要素之间合理流动,加快培育人力资本,促进金融体系的改革,以适应转型升级的需要。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主要表现在增长动力的转换,即要从依靠普通生产要素如资本、土地、劳动力的投入来拉动经济增长,转向依靠科技创新来驱动经济增长。专家认为,通过科技创新创造新供给,通过科技创新创造新效益,通过科技创新创造新空间,这是未来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向,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随着社会资源不断从供给老化行业向新供给形成、新供给扩张行业转移,中国经济不但能够企稳复苏,而且完全可以开启一轮新的上升周期。”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腾泰认为。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