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规的现代启示(2)

传统家规的现代启示(2)

与时代精神契合

在朱柏庐的家乡江苏昆山,地方文化研究学者程振旅还记得,小时候家长在吃饭之前要让子女背诵一遍《朱子家训》,如果背不出,是不许吃饭的。

传统家规并非故纸堆中的文物,对于现代人来说,它们仍然有着很高的价值。以《朱子家训》为例,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居渊就认为,作为当时中国人生活的指南与生存的理想途径,这本家训对于今天仍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而在浙江,余姚中学立着“知行合一”的校训石碑,以“童蒙养正”为核心的良知教育正日益成为当地各中小学校开展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以王阳明廉政思想、家教家规理念、社会教育思想为重点的学术研究和探索也在当地方兴未艾。

“梁启超一生,唯一不变的就是爱国。”《梁启超传》作者解玺璋这样总结。事实上,梁启超的9 个子女,个个成才,报效祖国。无论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都留下了诸多遗产。而为“两弹一星”奉献终身的梁思礼则动情地说:“每当在发射基地看到卫星升空,那一刻的自豪感是多少金钱都买不来的。”

而回顾“科技三钱”的人生,我们不难发现,人们对他们的景仰,既是出于对其科技成就的敬重,更多的还是对其报国情怀的高度尊重。而这,正是《钱氏家训》和家族教育的核心价值。今天,在浙江临安,《钱氏家训》再次焕发生机,走进文化礼堂和中小学,与“好家风”活动结合在一起,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不少家训,都来自曾为官之人,而他们对做官的普遍共识“清廉”,更是在当下有着极高的价值。

以清末名臣张之洞为例,他祖上数代为官,虽然职位并不显赫,但留下了“清介廉能”的好名声,而作为封疆大吏,张之洞本人的清廉亦有口皆碑。他以“齐家、报国、立业、修身”要求子孙,并在给孩子的家书中,要求“自视为贫民,为贱卒”,日后成为“国家干成之器、有用之才”。

山西闻喜县的裴氏家族,在历史上先后出过59名宰相和59位大将军,其中清官廉吏非常之多。千百年来,裴氏族人代代相传《家训》《家戒》等,其中的“勤能补拙,俭以养廉”等思想,直到今天仍不过时。

许儒林同样具有发言权,他为官30年,到辞官回归故里时,康熙帝钦赐其“清慎勤”御匾以嘉奖,对他为官清正廉明、政绩显著高度肯定。“清慎勤”三字作为对官员的要求,首出南宋诗人、哲学家吕本中的《官箴》:“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由于此三字富有哲理和警示作用,向来有“为官者第一箴言”之称。

“一个人为人处世,总是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像航船的指南针,不可或缺。我们的家族、社会和国家,也需要一种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吴越钱氏第34世后裔,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教授钱治安感慨说。“培育弘扬好家风,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一部好的家规,不只是其家族本身的精神食粮,同样也是整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一部部融入了千余年家族教育心得、经受住时代变迁考验的家训、家规,正在新的时代里扮演着新的角色,从而焕发出崭新的生机。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