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一带一路”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如何面向“一带一路”战略需求,打造适应并能提升“一带一路”进程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环保等领域合作,造福当地民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完成“一带一路”的战略使命,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如何面向“一带一路”战略需求,不断提升我国大学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开放,打造适应并能提升“一带一路”进程的高素质创造性人才,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探知未知世界的前沿,是教育向经济社会转化的阵地,也是古今文化、中西文化相互交汇的桥梁。但要看到的是,这些功能不是抽象的,而是同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紧密联系的。能否将现实问题内化为大学跨学科、跨文化聚焦的问题,并有效地加以解决,这是社会对大学的希望所在,更是大学引领社会发展的动因所在,是大学不断走向开放的动因所在,

2015年在中国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强调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目前,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任务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面对这一战略重点任务,对于大学而言,需要组织各种资源,发挥大学学术学科的整体优势,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新突破。

一是重视“一带一路”跨文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不尽相同。对此,就需要我们发挥学校人文历史语言的优势,重点研究“一带一路”可能带来的文化冲突,加快培养熟悉“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历史的人才,要特别注重培养一些小语种的语言人才。当然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宗旨,还是要加强民心相通,加强中国梦与世界梦的相通,知己知彼,进而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文化价值。

二是要重视“一带一路”的政治法律的研究和人才培养。“一带一路”是一项普惠中国与世界的重大福祉,但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尽相同,法律法规也有很大的差异,而要做好“一带一路”的前提就需要政治互信。因此,我们大学急需进一步围绕“一带一路”可能出现的政治法律风险,深入加以研究,开设专门的“一带一路”的政治法律课程,培养这方面的专门人才。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