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当梦想照进现实(4)

“一带一路”,当梦想照进现实(4)

(四)

“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埃及苏伊士运河之畔,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在广袤的沙漠中拔地而起。城内厂房、街道干净整齐,绿树、花草装点每个角落,大型运输车川流不息,与城外一望无垠、寸草不生的荒漠恍如隔世。这座新城就是堪称中埃经贸和产业合作标杆的苏伊士经贸合作区。

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也是“一带一路”和“苏伊士运河走廊”的黄金契合点。合作区起始的1.34平方公里早已全面建成,2015年11月30日,埃及政府向承建方埃及泰达特区开发公司新移交2平方公里土地使用权。今年1月21日,正在埃及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主席为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二期项目揭牌。

2000多年前,中国汉代朝廷派遣使者前往埃及名城亚历山大,古丝绸之路成为联系双方的重要纽带。“中国同阿拉伯国家因为丝绸之路相知相交,我们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致辞说。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引导下,2015年9月,中埃两国签署《中埃产能合作框架协议》。

“埃及人可以接受美国大片、美国快餐,但是实实在在的经济项目,我们更想跟中国合作。”埃及经济学家萨义德·阿尔说:“两国具体情况不同,埃及并不一味追求双边贸易数字上的平衡,而是愿意找到与中国共同生产、经营的领域,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如今,合作区的发展进入加速阶段并经受住了当地局势一度动荡考验,起步区已吸引了一批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的中资企业,以世界最大的玻璃纤维生产企业巨石为例,其投资不仅弥补了埃及在玻纤领域的空白,也让埃及跃居世界第三大玻纤生产国。目前,在园区工作的埃及人已有2000多名。

“埃及人将苏伊士运河走廊经济带视为‘埃及梦’,而合作区项目则是‘埃及梦’开始的地方,”埃及泰达特区开发公司董事魏建青说。

在北京大学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吴冰冰看来,由于阿拉伯国家的综合性与多元性,“一带一路”倡议在中东各国的对接方式是灵活和多方位的。“‘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一把’钥匙,而是‘一串’共同发展的钥匙,可以与不同国家、不同国情对接,提供不同的双赢、多赢、共赢的合作方案。”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