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改目的不是“国退民进”(2)

混改目的不是“国退民进”(2)

过去的逻辑是谁改革谁就得益

大家担忧自己的改革方式跟顶层设计能否一致,弄不好达不到改革的效果。既然大家怕承担改革的风险,就只好等待观望了。更重要的是,现在的改革逻辑不同于以往,改革开放三十年内的改革,基本是谁改革谁就得益。所有的制度设计,最后的结果,都会使得改革者获得利益。例如,原来的国企不允许以追求利润为经营目标,国有企业变成公司后,通过减员增效,就可以追求利润;过去不能给工人发奖金,现在可以;企业上市以后,高管的工资由董事会来决定,而且一定要比原来的高很多,特别是金融改革以后,企业进一步做大,以国际的标准作参照来划定高管的收入。这些改革能给改革者带来好处,所以改革的动力非常强劲。

现在动力不足在于要触碰既得者的利益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是顶层设计,体现了国企改革的全面性。但是,改革究竟从哪里突破,需要企业来具体操作。允许试错,如何试?谁有动力试?现在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就在于,国企似乎没有过去改革那样的主动性和动力。

现在全面深化改革,势必会触碰既得者的利益。改革对我没有好处,那我为什么要改革?加上现在的经济下行的压力,企业考核方式、工资总额规定也在调整,当利润下降的时候,工资总额肯定要减少,所以国有企业改革到了一个非常纠结的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突破点在哪里?过去思路很明确:搞活,谁搞活,谁就得益。现在这个逻辑不存在。国有企业改革,它的制度设计是公共产品的设计理念,所以不能用生产私人品的方式来进行改革。而过去是用生产私人品的方式来推进改革,只要对你有利,对社会也有利。现在改革的出发点是为了完善国有企业的体制,为了更公平,为了体现国有企业的公益性、战略性以及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