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社会发展需求重构大学形态

瞄准社会发展需求重构大学形态

今天,我们必须承认这样一个现实,我们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差距。透过世界一流大学的表象,没有真正反思我们在办学规律和方向上存在的不足,这种不足更多地体现在发展理念上的差距。

世界一流大学往往走在最前面,做社会发展的引领者,而不是追随者。在学科规划、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一定是在世界范围内做到最前沿、最强大。而中国的高校往往会先考虑别人已经做了什么,我们能够赶上多少,这是我们的惯性思维,是二流大学对行业“领头羊”习惯性的跟随。

没有把中国的教育放在全球发展的视野下,去研究世界未来的发展趋势,去思考高等教育内在的发展规律,这是我们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看到世界一流大学设置了新学科,我们也要设,往往不去思考为什么要设;看到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质量高,却不去思考为什么质量高。我们在大学发展中急功近利,总关注一些显性指标,而不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所以表面的模仿就成了习惯。

因此,谈到世界一流大学,我们不应该只说未来的中国是什么样的,而应该说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中国在其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这实际上给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要求中国的大学具备引领、超越的实力和思维,也倒逼中国高等教育工作者去反思如何建设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

我们要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思维变革。

首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有系统的思维。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就是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这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高等教育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去弥补自身的短板。

其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有世界的思维。中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我们不仅要用历史的思维看过去、现状和未来,更要用国际的思维看中国发展的问题,用国际的视野把中国“双一流”纳入到世界整体范畴当中去考虑,既要考虑中国发展的需求,又要考虑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走势。

最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还要有创新的思维。中国大学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我们和社会的发展相脱节。大学现在一心希望能够有所创新,但是创新源于兴趣,源于对国家的使命感,对社会的使命感,甚至于对整个人类发展的使命感。所以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科研兴趣是从哪里来的,这种兴趣会不会激发研究的创新。与此同时,大学应该以学生为本,确立更高层次的培养目标,要尽力构建一个大学与社会互通互融的通道,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受创新思维启迪,并在走出校门之前就能感受社会,让他们有朝一日走出校园,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成为社会发展的脊梁。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