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理农民工欠薪问题

如何治理农民工欠薪问题

农民工欠薪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建立有效的农民工工资保障机制,让农民工按时、足额拿到劳动报酬,既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能够减少因极端讨薪方式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从长远来看,更能避免劳动力过度流失造成的“用工荒”,降低劳动力短缺对经济运行造成的影响,并进一步实现进城务工人员稳定就业,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党中央、国务院对解决欠薪问题高度重视,2016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切实保障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当前我国欠薪案件呈现早发、多发态势,案件数量和欠薪金额大幅上升。欠薪问题从工程建设领域向加工制造业、采掘业等其他领域扩展的势头明显。同时,因欠薪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明显增多,处置难度越来越大。

事实上,从2002年起国家就对欠薪行为发起整治行动。10多年来,国家和有关部门陆续开展专项行动,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的整治力度,不少地方年终“清欠风暴”也从未停止过,并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成效。但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农民工欠薪问题依然久治不愈,陷入“年年讨薪年年欠”的怪圈。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一方面,部分企业法治意识淡漠,社会责任缺失。在过往农民工欠薪案例中,恶意欠薪占了较大的比重。另一方面,这两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宏观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一些传统企业出现了生产经营不景气的状况,由于资金周转不灵而造成工资拖欠。

尽管当前存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部分企业经营不景气的客观实际,但这并不能成为有关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理由。相反,越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和企业越要重视解决农民工的欠薪问题。

从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角度看,欠薪影响劳动力供给,可能进一步加剧劳动力短缺程度。每年春节过后,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如建筑业、制造业企业往往会迎来周期性的“用工荒”,近年来这一问题更有向全国其他地区、其他行业蔓延的趋势。如果欠薪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农民工拿不到应得报酬,势必有更多的农民工放弃外出打工,造成春节之后劳动力供给不足,加剧“用工荒”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要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只能以更高的劳动报酬雇佣工人,必然进一步增加企业用人成本,摊薄经营利润。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当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在,原本不景气的行业将遭遇更大的困难。

从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角度看,欠薪影响农民进城,降低他们在城市工作的信心,可能造成新的城乡收入差距。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推进新型城镇化,解决好人的问题是关键,其核心是要着力解决农民和农民工这两类人的问题,既包括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也包括解决他们的发展问题,实现他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这就要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必须将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稳定就业作为推进农民市民化的根本之策。欠薪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农民工合法劳动权益屡遭损害,农民工非农收入水平不能提升,不仅不利于促进农民工长期稳定就业,也会减低他们进城落户和工作的意愿,阻碍城乡统筹发展,长期来看将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

从上述意义上来说,农民工欠薪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建立有效的农民工工资保障机制,让农民工按时、足额拿到劳动报酬,既事关社会和谐稳定,能够减少因极端讨薪方式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从长远来看,更能避免劳动力过度流失造成的“用工荒”,降低劳动力短缺对经济运行造成的影响,并进一步实现进城务工人员稳定就业,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