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合作仍需有序进行
记者:我国近年来提出的“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倡议,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也取得不少积极影响,这方面的情况应该如何评价?
顾学明:首先要对“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倡议对我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贸易往来产生的积极影响予以充分肯定。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迅速成为国际社会热议的话题,特别是亚洲基础设施银行的筹备和成立,更是催生了许多国家和我国进行投资合作的期望,在具体投资实践中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据商务部统计,2015年,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148.2亿美元,同比增长18.2%;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相关的60个国家承揽对外承包工程项目3987个,新签合同额926.4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4%。
我国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是我国根据自身工业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市场化手段配置资源的重要体现,使中国的资金、技术、设备等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劳动力等紧密结合,能够与发展中国家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也是发展中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和便车的重要途径。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5年12月底,我国企业正在推进的合作区共计75个,其中一半以上是与产能合作密切相关的加工制造类园区,建区企业累计投资70.5亿美元,入区企业1209家,合作区累计总产值420.9亿美元,上缴东道国税费14.2亿美元,带动了纺织、服装、轻工、家电等优势传统行业部分产能向境外转移。
记者:现在有一种声音,认为中国有关政策的提出和推进,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大规模产业转移和产能输出的新阶段,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顾学明:我觉得这一提法还值得商榷。一方面,这一提法与我国在国际资本流动中的地位不相符合。2014年之前我国利用外资规模大于对外投资,2014年接近平衡。据商务部统计,2015年我国利用外资规模预计1260亿美元(不含金融类),居发展中国家第一名,对外投资1180亿美元(不含金融类),年度利用外资仍高于对外投资规模,而且利用外资的行业主要是高科技和服务业,这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一致的;另一方面,这一提法与政府政策导向也不相符合。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国土腾挪空间大,既有东部发展较快的地区,也有中西部较为落后的地区,我国产业转移现象中“留、来、转”都较为广泛地存在。
应当讲,我们尊重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既支持留下来的企业转型升级,又欢迎外资企业来华投资,也为“走出去”的企业尽量提供便利,大力提倡有序转移,优先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