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介绍】
衢州孩子们眼中的“早饭奶奶” 温暖着几代人的童年记忆
对于自己在83岁成为了“网络红人”,衢江区黄坛口乡黄坛口村的毛师花老人多多少少感到了一点意外。“上个礼拜很多记者过来拍我,好多批了,有的还从杭州开车过来,我都不好意思这样麻烦大家。”昨天清早7:10,依旧坚守在路口早饭摊上的毛师花再一次见到记者时,又一次重复着说起这些话。
毛师花摆早饭摊已经有23年的历史了,直到今天她的早饭依旧保持着老价钱——五毛钱的煎粽,五毛钱的蛋饼,五毛钱的菜粿……附近上学的孩子们亲切地喊她“早饭奶奶”。正是这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老价钱,让她走红网络,温暖了无数人。
师生眼里的“早饭奶奶”
她温暖着几代人的童年记忆
因为地处山区,清晨的黄坛口村气温接近0℃ ,毛师花坐在废弃的邮电代办所门口,专注地煎炸着粽子与蛋饼。7:20,一辆公交车停下,上学的孩子立刻围满了毛师花的摊位。虽然忙得不可开交,但老人依旧尽量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需求。
一位女生从毛师花手里接过两个热气腾腾的蛋饼,捂在手里。她叫张梦雅,是黄坛口乡中心小学的学生。“每天家里就给我两块钱吃早饭,这样的蛋饼在隔壁摊上要卖两块一个,一个又吃不饱。而奶奶这边才五毛钱,我买了两个还能存下一块钱呢。”张梦雅告诉记者,毛奶奶很信任同学,“她忙的时候就让我们自己付钱自己找零。”
孩子们还向记者讲述了不少关于毛师花的故事,譬如有的同学忘了带钱,奶奶笑着说没关系,以后补给她就是了;有的同学不小心砸碎了碗,奶奶根本没在意碗,反而是关心他有没有受伤……
“她说我们像她的亲孙子、亲孙女,我们看她也跟亲奶奶一样。”一位姓陈的同学说。
黄坛口乡中心小学的祝春霞老师告诉记者,毛师花不仅对孩子热情,对学校的老师也一样。“早上上班往她摊前过,她都会笑着问我们有没吃早饭,如果没有的话她就会塞给我们早点。”祝春霞说,不过老师们都不太好意思收下,“因为她不肯收我们的钱。她觉得老师这个职业辛苦,应该尊敬,这是她表达的方式。”祝春霞眼里的“早饭奶奶”就像一盏灯,守护在学校门口,“也许你不会去她那里吃早饭,也许与她也没有过多的交集,但只要看见她,心里就会很暖。”
同村人眼里的“早饭奶奶”
她牵挂孩子,我们也牵挂她
早在2012年,记者就曾报道了“早饭奶奶”的故事,当时爆料的是她的邻居——曾在山洪中勇救三名落水者的退伍军人毛磊。“从我读小学起就看见她摆早点摊,有时候也会去吃。后来我去外地参军,每隔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回来,但都看见她的身影。最难得的是她的早饭一直没有涨价,我们村里人都说她是全浙江最便宜的早饭。”毛磊告诉记者,23年前,他10岁,毛师花奶奶摆早饭摊时,定价跟周边的价格一致,现在看来就太便宜了。
“我们都是吃她早饭长大的。”1987年出生的村干部方谊不禁回忆起20年前的场景,“当时她的早点摊摆在桥头的大樟树下,她的背还没有那么弯,皱纹也没有那么多。她嘴里一口一个‘妹’(方言对孩子的昵称)地喊着我们,只要叫她一声‘奶奶’,她就很开心。”方谊告诉记者,在外面遇到年纪相仿的黄坛口人,只要一提“早饭奶奶”大家都有故事,“她不仅是我们一代人共同的回忆,更潜移默化地教会了我们很多。”
“因为‘早饭奶奶’多年坚持下来的善行,同村人都很尊敬她,关心她。”黄坛口乡政府组宣委员章斌告诉记者,虽然毛师花的子女们不能常在身边,但她有任何需要,邻居、驻村干部、村两委都会鼎力相助,“一直以来,她都是我们大家的牵挂。”
子女眼里的“早饭奶奶”
母亲是榜样,贴钱支持就当是帮母亲
有网友算了一笔账,鸡蛋5.8元一斤,平均下来每个成本接近一元,再加上面粉、油等成本,一个鸡蛋饼至少要卖一块五才不亏本。而毛师花的鸡蛋饼只要五毛钱,每卖一个她就亏了一块钱,每天卖30个,一个月单单鸡蛋饼就要亏900元,而老人每个月只有1040元抚恤金。“我从不去算亏了多少,只要能做点事情,跟孩子们说说话,我就心情愉快。”毛师花说。
很少人知道,在默默贴钱支持着毛师花五毛钱早饭的正是她的子女们。
毛师花的小儿子叫叶发,今年57岁,在巨化集团上班。从2000年起,他在每个周末都会去农贸城采购,为母亲供货,后来索性买了一辆二手面包车专门用来送货。当记者问他每个月要拿出多少钱来采购时,叶发笑了笑说:“我也没具体去算过,因为这笔开销收入可以承受,就当是用来帮助母亲做好事。”
大女儿叶仙在衢州学院工作,一有空她也会来母亲家里帮忙洗衣服、打扫卫生。“妈妈凌晨一点就会起来,我也会帮她一起磨豆浆、煎粽子,准备早饭,累了帮她按摩按摩。”在叶仙的眼里,母亲是个勤劳、淳朴、善良的女性。“印象里有两次母亲骑车的时候被汽车撞了,她不但没要求对方赔偿,还安慰对方。最后,治疗和修车的钱都是她自己掏的。”另外两个在外地的子女也会寄东西给母亲。因为毛师花的腰不好,子女们曾劝她不要摆摊了,甚至请她去度假疗养,但都一一被拒绝了。原来,毛师花担心的是,孩子们没早点吃。“我们拗不过她,就只能默默支持她了。毕竟孝顺孝顺,就该顺着老人的心。”叶仙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