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深 爱之切》这本书,记录了习总书记30多年前的“正定往事”,从这本书中,我们不但清晰地感受到了总书记坚定的政治品格、深厚的为民情怀和勇于担当的坚定态度,更深深感受到了我们党的青年干部所肩负的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感受到了传棒接力建功立业才是我们当代青年的正确方向。1957年11月,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大学的大礼堂会见中国留苏学生和实习生时曾讲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青年作为这个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从来都是社会前进的主力军。从追随革命奔赴延安的爱国青年,到“愿为祖国献青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从来自基层一线的青年民警,到默默奉献幼儿教育事业19年被称为“爱孩子的好老师”的青年教师;从奉献青春的基层优秀团干部,到恪守医德医风刻苦钻研业务难题的青年医师。一代代青年用我为祖国献青春的澎湃激情与认真专业务实的踏实行动,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了不凡的成就,让青春之花绚烂绽放,让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改革之途疾蹄奋进、行稳致远。
但不得不承认,问题也同时存在。有的青年干部夸夸其谈、急功近利,作风“轻飘”,工作“讨巧”;有的妄自菲薄,激情薄弱,工作懈怠,自嘲为“小虾米”;有的“小家子气”,只顾个人眼前得失,算计蝇头小利。
知政有道,爱民有责。干部就像一粒粒种子,本可以传播正能量,但如果是生病的种子,不仅自己奄奄一息,还会影响周边种子,甚至会让肥沃的土壤板结荒芜。作为青年干部,如何才能做到像总书记那样,做到回报我们深爱的祖国,不辜负我们深爱的人民,值得深思。
强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为人民利益勇于担当一切的大情怀。因为唯有将责任心的种子深埋在心中,才能切实振奋起精神,焕发出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遇到个人与集体的矛盾,面临理想和现实的选择时,自觉把个人的抱负与祖国的前途紧密联系起来,自觉从更开阔的视角,更高的层面去取舍。唯有将“身无半亩、心忧天下”的共产党人情怀紧握在手中,才能以深沉的责任担当,清醒的认识理解,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脚踏实地,真正干出实绩。
心里装着群众,把自己也看成群众。山西某县政府前有这样一副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好欺,自己也是百姓。”道出了为官的本质。我们党员干部既来自群众,又肩负人民殷殷重托,因此更要接地气、不断根,要时刻心里装着群众。把自己也看成群众,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有心里真正装着群众,“四风”问题才不会上身,就能自觉以“三严三实”为标准,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把自己也看成群众,就能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问题用心为人民做事,就能真正把习总书记强调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让各项工作更好地符合群众意愿。
秉承认真劲头,发扬务实之风,立足本职,干出激情。党员干部作为人民公仆,从来就不是喊喊口号的事;为人民办实事,也从来不是发发文件就能完成的。只有真正把心放在工作上、把工作放在心上,把为民情深融入在每一项具体工作中,秉持认真劲头,以负责的态度立足本职、服务于民,才能干好工作,干出激情。青年干部要踏踏实实,从点点滴滴做起,珍惜党和人民给予的干事创业的平台,珍惜有限的青春和宝贵的政治生命,一步一个脚印,不留空,不拖沓,不应付,一丝不苟,积跬步以至千里;要对工作认真,抓住细节小事,下功夫钻研;要对事业认真,牢记为民服务的宗旨,把为群众办事做到点上,做到群众心里。
勇于到基层接受考验。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青年干部要想成长成才,就必须到基层去接受实践锻炼,砥砺品质,提高能力。年轻干部本身就历练少,经验少,抵抗诱惑能力低,如果只是呆在温室中,不下“高楼”、不出“深院”,难免宗旨意识弱化,群众观念淡漠,以致经受不住糖衣炮弹的进攻,放弃了原则,放松了底线。青年干部走到基层一线去,深入到乡村农户和田间地头,才能接地气长锐气增底气,才能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中培养和增进同群众的感情,激发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感。青年干部的成长路线图是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深入一线,深入到人民群众中汲取经验、智慧和力量,砥砺品质,提高本领。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