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有“中国节奏”

中国经济发展有“中国节奏”

“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经济备受关注。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6年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PMI)指数。由于指数回落至49.4,创2012年8月份以来新低,海内外再次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此前“唱空”中国的论调似乎又有了新的依据。对此,专家指出,PMI的探底一方面受季节性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阵痛。但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经济发展有“中国节奏”,中国新旧动力转换的步伐和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因为外界的嘈杂之声而改变。

脱胎换骨有代价

对于1月份PMI走低的原因,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认为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从历史数据上看,受元旦及春节临近等因素影响, 每年1月份制造业生产活动大多有所减少,市场供需放缓;二是在当前化解过剩产能和去库存阶段,部分企业主动减少产量、降低库存;三是近期国内外经济增长持续放缓,需求总体偏弱,进出口受到一定影响。

事实上,相比于短期性因素,人们在面对PMI再度走低时,脑海中更多浮现的还是“过剩产能”“僵尸企业”等一直盘踞在中国经济上空的“阴霾”。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看待中国经济的转型阵痛呢?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丛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过剩产能确实是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来源之一,但如果据此就将过剩产能视为“洪水猛兽”,甚至给整个中国经济“下结论”,则显然有失偏颇。

“需要注意的是,过剩产能当中有很多优质产能,只是由于经济周期性波动与前期刺激政策等因素造成供需不匹配而变得相对过剩。因此,过剩产能并不能和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划等号,后者是要坚决淘汰的。”丛屹表示。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