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有“中国节奏” (2)

中国经济发展有“中国节奏” (2)

去旧育新有定力

与丛屹的观点类似,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主任龚晓峰也指出,在500种工业产品里,中国有220种是全球第一,虽然在某些领域技术还相对落后,但在公路、铁路、港口和通讯等基础设施领域却有很强的国际竞争优势。

“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供给侧改革,就是要让优质的过剩产能得以出清,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有很大消纳的空间。一方面,随着‘大武汉’‘长株潭’‘成渝’等制造业城市圈的兴起,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需求;另一方面,东部地区基础设施也不是没有提升空间,例如仅京津冀地区就有10万亿—20万亿元的需求规模。还应看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基础设施薄弱,其市场潜力不容小觑。”丛屹分析。

传统引擎有序退场,新兴动力正在增强。在去旧育新的路上,中国不缺乏亮眼的风景。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8.3%、34.0%和36.2%,三大指标市场份额保持世界领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高于工业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全年网上零售额38773亿元,比上年增长33.3%……

“人们常常反思过去的刺激性政策,但相比于政策本身,执行过程中对原有规划的偏离显然更值得注意。现在,中国必须保持发展定力、踏准正确节奏,将目前正确的改革路线走稳走好,不能被短期数据波动所吓倒,过度重视增长而失去对结构的管控。可以说,‘转型阵痛’并不是件坏事。”丛屹强调。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蔡畅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