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也需要供给侧改革(2)

文化产业,也需要供给侧改革(2)

更系统的变革

提供高品质、有创意的产品,刺激消费、创造需求,有效推进供给侧改革

如何解需求之“渴”?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我国文化产业同样需要转型升级,如何从供给侧发力,向市场提供更多高品质、有创意的文化产品,深入发掘、甚至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释放市场活力,将是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在不断增长,但是我们不能只强调数量增长,还要强调文化产业在质上的内涵式发展,科学、有序发展。”范周说。

在北京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眼中,2015年IP大热,其实就是文化企业的自我觉醒,它们谋求通过供给侧创新,抢占、发掘更大的市场份额。

IP,这个并不新鲜的字母组合,承载着文化企业在品牌、分众、产业链三个方向的野心。

2015年,“西游记”是当之无愧的“超级IP”。票房黑马之一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知名网剧《万万没想到》电影版等都选择了西游题材。这股热潮甚至还将继续蔓延至适逢猴年的2016年并越烧越旺。春节档,《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将上映,此后,《西游伏妖篇》《敢问路在何方》《悟空传》《大话西游3》《大圣归来2》《大唐玄奘》等“西游”作品均将陆续上映。

“悟空”霸屏,一方面体现着企业对优质品牌的强烈渴望,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优质内容的稀缺,盈利压力面前,各大公司只好扎堆这个目前看似最保险的题材。

除了品牌,文化企业追逐IP还往往看中其背后巨大的粉丝群体。《琅琊榜》《花千骨》《太子妃升职记》《寻龙诀》等热播影视剧,均改编自网络小说,拥有大批拥趸。借助有效的调查措施,影视公司得以在开拍前就确定好受众喜好,实现内容生产的精准化,在分众时代抢夺粉丝注意力。

此外,对IP的全产业链开发,还有助于企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盈利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当然,IP开发并不是供给侧改革的唯一路径。根据范周的观察,2015年“文化+”“互联网+”等跨界融合案例不断增多,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地产等均碰撞出了新的业态和文化产业盈利模式,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

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推进,离不开体制机制的支撑和保障。范周认为,文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人才流通体系、文化金融体系、版权交易与评估体系、文化产品海外推广体系等多方面都需全盘考虑,协同规划与落实。其中,政府的顶层设计尤为关键,要通过破除体制性障碍来促进文化资源要素的结构性调整。

责任编辑:蔡畅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